考古神童七八岁给故宫文物挑错 马未都:背离常识

30.07.2014  10:16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常刷微信朋友圈的朋友,可能留意过一篇文章,这篇被称作“神文”的标题是《震惊:他生下来就已经5000岁神童郝笛,21岁身家过亿》。文中,天津一名叫郝笛的年轻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称号。

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亿……从2002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媒体对郝笛进行报道。有的文章写道,郝笛有着‘中国考古第一大家’的美誉,也是第一个敢用照片鉴宝的人,而且从未失过手,发生在他身上故事的情节堪比“盗墓笔记”。

不过,因为内容实在是太玄乎了,不少人一边转发,一边发出质疑声,有的干脆在标题后面写上“求戳穿”。“天才”郝笛到底是何方神圣?

在百度贴吧中,郝迪吧也有不少粉丝,很多人在网上留下了自己手里宝贝的照片和电话,希望郝大师能给鉴定一下,翟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12年前他就在此留言,希望郝迪能够帮他鉴定自己手里的几枚古钱币。

翟先生:觉得很多媒体报道他,说他能力特别强。

但郝迪并没有给翟先生任何回复,正如他对其他的网友一样,这个天才少年只会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并不曾在网上现身。

不过,在不少圈内人士看来,郝迪的故事实在不可信。收藏专家马未都表示,不少媒体报道的第一个故事就是郝迪七八岁时靠观察给故宫文物挑错,这完全背离了常识。

马未都:一个孩子给故宫文物指出错误你觉得符合常识么,鉴定是技术活,不是谁随便一说,没有人凭感觉的。

在一档电视节目对郝迪的采访中可以看到,郝迪家里摆放着满屋子的青铜器、铜镜、古钱,数量庞大且多数都十分宝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表示,青铜器的价格十分昂贵,普通家庭很难有条件收藏多件青铜器。

刘庆柱:现在青铜器价格很高了,看看家庭背景,如果是收藏家庭世家还可以,或者是大企业,否则只进不出很多件是不太可能的,一件青铜器现在都是几十万几百万。另外青铜器也不好存放,对存放的条件要求很高,比如要恒温。

天才”郝笛到底是何方神圣?对于郝迪的报道最早出自天津《每日新报》的记者魏孝民之手,魏孝民称,十几年前,自己与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会长何志华聊天,聊到了一个喜欢研究古币的孩子,于是便有了对郝迪的采访,但出名后,郝笛热衷一些经营活动,在天津媒体圈和收藏圈的口碑也就大不如前了,魏孝民认为,这或许也跟他的商人父亲有关。

同时,在不少媒体报道郝笛时,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他曾获得过天津第六届民间收藏展金奖。当年,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是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委员会的负责人正是引见魏孝民采访郝笛的何志华。何志华对记者表示,郝笛的确曾是该委员会的会员,并跟着会里研究钱币的专家王宗发老师学习古钱币知识。但自从被媒体报道后,郝笛就再也没有来会里参加交流和学习,另外,据他了解,郝迪也没有进入相关领域学习专业知识。

何志华:在天津都碰不到他,以后也不来会里了,原来跟他讲,你要想学,我们做做他工作,你就进入正式文博专业学习去,以后我们就都见不着面了。

对于郝笛是否获得过天津第六届民间收藏展金奖一事,何志华称:当时活动经费紧张,博物馆没有投入,所以谁如果愿意要证书,就可以自己出钱制作。在看了网上关于郝迪神乎其神的报道,何志华的评价是:这孩子就是对古钱币热爱,谈不上天赋,也不可能有与生俱来的天才、神童。

不仅如此,后来经过确认,很多媒体报道的,所谓郝迪是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的消息也并不属实。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表示:“当然不是。”刘雄还告诉记者,他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鉴定学是博物学的范畴,没有神童也没有神话。”另外传说中郝迪所著论文,也都无迹可寻。

考古界的这个“天才神话”的出现,很大原是因为考古鉴定缺乏标准,文物圈里的鉴定,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名声负责,没有一个社会公认的体系。现代媒体的炒作,以及拍卖行的刺激,使收藏渐渐由小众行业变成大众瞩目的热点,而社会上真正有本事去鉴定的人远远满足不了鉴定的需求,所以在这个收藏的江湖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

同时媒体疯狂而随意的报道,也将一个普通的故事过度神话,“天才郝迪”无辜也好,无奈也罢,可能只是一个热爱收藏的普通人,媒体应当自律,而享受炒作或者追捧炒作的人也应当从心底静一静了。(记者马闯 庄胜春 实习记者李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