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画画:在人心里抓“痒痒”

02.03.2018  08:11

  □本报记者余如波

  “此身红尘过,寂寥度生涯。眼前江湖事,心中开莲花。”2月26日晚,原名刘树勇的微博红人“老树画画”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件扇面新作,并配上了这段颇为“佛系”的打油文字。画中,一名男子身着长衫、头戴宽檐帽静立岸边,眺望着辽阔的水面。岸上几树红花,水中点点莲叶,物我皆忘的意境令网友们纷纷点赞。

  最近,刘树勇还来到成都蓝顶艺术区,举办“老树迎春”个展。他表示,画画纯属“业余玩乐”,反映的是自己的人生阅历。“我的作品经常被很多人转发,因为所有人的命运,在现实中的遭遇都差不多。”

   山东“老树”离不开南方水土

  从2007年提起画笔到现在,刘树勇已经断断续续画了十多年。提到他的作品,很多人会想到民国时期著名小品画家丰子恺。“两者相似的是那些有关日常生活当中家人、孩子、邻里的小画,亲切自然,不刻意,这种对‘日常生活心境’的表达贴近普通人的心态,很接地气。”艺术家叶永青说道。

  画中屡屡出现的长衫男子,颇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常让人误以为这是艺术家本人的真实写照。“画里清秀的男人穿一长衫,应该是七八十斤的那种。见到我一看像杀猪的,跟里边的人物差距很大。”刘树勇是山东人,他的创作却离不开南方水土的滋养,画面中也往往是江南水乡的景致。“我来成都已有30多次,女儿还曾在川大外国语学院念书。成都这地方,冬天有些树叶落了,露出了枝条,有些树还有叶子。然后再有雾,还有远山,太好看了。”

  这种绘画偏好,跟他早年的经历也有关系。刘树勇1992年开始做出版,最早便从民国研究入手,浸淫其中长达十余年,对相关的话题可谓如数家珍。此后从事摄影和视觉传播研究,他又大量翻阅民国时期的报纸、杂志等出版物,对海量影像资料“成竹在胸”。“2007年,我无意间画的第一个形象,就是一个长衫人物靠着一棵开花的树。”

  无论创作状态还是作品技法,刘树勇都是一位“业余画家”,他对此也毫不讳言。刘树勇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大量时间忙于上课、摄影创作、策划摄影展览,甚至招生等行政事务。最初将作品发在微博上,他发现既有人称赞转发,也有人故意捣乱。“后来想通了无所谓夸还是骂,我画我的,管他呢。”

   “打油诗”是在“说画”

  尽管画画身份和作品均属“业余”,却挡不住人们对刘树勇作品的喜爱,微博“老树画画”关注人数已直逼160万。他的朋友时常调侃,“你的画我们是真没觉得怎么着,但是你那文字、那小诗配的,真是绝了。”

  “终于熬到周末,独自去看荷塘。清风花香扑面,忘了世态炎凉”“阳台上面一坐,花儿开在身旁。貌似有钱任性,好像从来不忙”……刘树勇的创作,往往先有画、后有诗。“我那些‘歪诗’‘打油诗’,其实是在‘说画’。”他喜爱《诗经》那种自然而发的美,就像春天草地上的那点绿,一点点地窜出来,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在叶永青看来,刘树勇的作品,其实是网络时代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老树画画’和今天的专业艺术行当不同,它其实是一个自媒体和自我表达方式,恰巧在这个时代被很多人接受、认同。”叶永青说,刘树勇直抵人心的,是那份虚拟出的闲适、乔装的洒脫,那种现实中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分离的生存状态。“与历代的文人诗画一样,既在时代之中,又在时代之外。‘老树画画’这样的存在,其实是正常的‘入世之人’在表达‘出世之心’。”

  这种不可能存在的处世姿态,为何能打动这么多今天的人?叶永青认为,这是因为刘树勇采用了一种特别的“自嘲体”,用非常个人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真正的艺术要直指人心,作品本身必须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老树身上有一种打动人的‘洁癖’,把我们心里面‘痒痒’的东西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