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处文化地标 老成都画卷

28.09.2015  19:46
200处文化地标从类型上大致分为建筑、街道、空间节点及遗址4类。

成都原点。

    在成都文武路与锣锅巷交叉路口,地上有一处青铜雕刻。标牌显示,这叫“成都原点”,是成都这座城市方位计算的“零公里”处。原来,成都地理上的中心不是春熙路,也不是天府广场,而是在这里。

    这样有意思的标牌,从2013年开始已在成都各市县区遍地开花。成都市文广新局9月初公布,经过三年左右的筛选和标牌设立,成都已经拥有超过200处文化地标。它们从类型上,大致分为建筑、街道、空间节点及遗址等4大类。

    华西坝的钟楼、少城的宽窄巷子、成都画院、鹤鸣茶社……一块块古色古香的标志牌,让人在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沉醉。普通地名大有来头金牛坝、九里堤、天回镇、黄忠小区……这些地名对老成都而言已耳熟能详。不过更多人也许正是通过一个个文化地标,才了解了它们背后的历史。 “你知道黄忠小区这个名字,是因为三国蜀中大将黄忠埋在这里吗?九里堤的由来,也是因为诸葛亮当年为防成都水患,曾在那里修了一段九里长的堤?”四川民俗专家袁庭栋说起文化地标,随口便抛出几个地标的名字。作为成都文化地标建设的专家顾问之一,袁庭栋曾经耗时数年写就《成都街巷志》一书。

    每一处文化地标,浓缩的都是一段成都历史。

暑袜街邮电局。

    九里堤片区,如今已是繁华都市。但也许很多人通过文化地标才知,蜀汉时期,诸葛亮主持修建蜀国防水工程,位置选在成都西北。当时的堤坝长约9里,故得名九里堤。九里堤在唐宋时期都还在使用,唐末四川节度使高骈和宋代太守刘熙都曾组织修复过堤堰,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堤坝逐渐毁损。后来考古发掘时,仅发现28米长的土埂遗址。这段不长的土埂,便成为成都的文化地标之一。

    仅在成都的金牛区,这样大有来头的地名还包括黄忠祠墓旧址、金牛坝等多处。袁庭栋说,据《蜀王本纪》等史书记载:战国晚期秦惠文王向蜀王赠送会便金的石牛。蜀王派五丁力士开凿蜀道,迎入石牛。相传金牛坝便为蜀王安置便金石牛之处。“结合历史,你就会发现‘金牛坝’这个普通的地名,竟然和古蜀先民与中原的交流能够扯上关系。”黄忠小区,这个成都有名的老小区,则是因为三国名将黄忠逝后葬于此处。清道光5年(公元1825年),当地农民在农耕时发现黄忠墓的墓碑,几根人骨、一把剑和一块玉。后来,当地乡绅捐资在这里修复黄忠墓,墓旁新建黄忠祠,可惜后来毁坏了。

    跟随文化地标的指引,可以在拥挤的正通顺街98号,找到“巴金故居”的原址;小南街与文庙西街的交汇处附近,原来是尊经书院旧址。这座创办于清同治年间的书院,是近代蜀学兴起的重要标志,后来与锦江书院等合并成为四川通省大学堂,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也是现在的四川大学的前身。锦里西路的罗城遗址,是唐代所建的罗城城墙所经之处,正是罗城,奠定了宋、元、明、清时期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1990年的考古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唐代城墙、城门和排水渠遗迹。

长顺街。

    袁庭栋说,成都在3000多年的历史中,城址从未有过变化,也因此拥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虽然很多古迹随历史变迁而灰飞烟灭,但在其旧址处设立标牌,能带领大家走近历史,了解老成都。每段街巷都有故事花牌坊、包家巷、支矶石街、国学巷……一条条大街小巷,沉淀着自己的故事。

    在宽窄巷子附近,总能看到游客们在做成古老牌坊模样的文化地标前合影留念。一块关于将军衙门和金河故道介绍的地标,就吸引了长春游客宁晓晓。他告诉记者,“宽窄巷子感觉和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这类风情街大同小异,但这些文化地标标牌,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感陡增。

    以少城片区的文化地标为例,每一处街巷名称的由来,都颇有意味。位于长顺街西边的同仁路,是因为辛亥革命以后,少城的满族子弟顿失生计。为此,四川军政府出资10万银元,设立旗人生计筹备处,这种“一视同仁”,让这处街巷从此被称为“同仁路”。金河宾馆对面的将军街,民国初年还叫“猫猫巷”,但军阀杨森的公馆恰好位于此巷,因此他下令将猫猫巷改为更霸气的“将军街”。

    除了少城片区,成都还有多条古老街巷被纳入了文化地标。

    武侯区的国学巷,因清末废除科举以后,名将杨遇春的后人将这条街上的祖宅捐出兴办存古学堂(后改名国学院、国学专门学校),1925年,这条街巷被命名为国学巷。成华区的天祥寺街,则是因为成都百姓崇敬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在此修建天祥寺、塑天祥像而得名。在大慈寺片区,类似的古老街巷就有镗钯街、纱帽街、和尚街、油篓街、东顺城街和糠市街6条。锦江区文管所负责人彭进介绍,镗钯街区域,在唐代是大慈寺的一片空地,寺僧用镗钯等兵器在此练武。后来大慈寺规模缩小,昔日练武之地成为街道,遂取名镗钯街。“纱帽街则因明朝此地开设有许多为官员做官帽(纱帽)的商铺而得名。” 它们雕刻成都记忆文化地标,并非只是标牌这类抽象的符号。在成都,不少建筑或雕刻,也成为文化地标的独特风景。

    1956年,“成都原点”坐标确定。但在2005年以前,它只是一个埋于地下的大铁钉。后来为保证“原点”的稳固,技术人员将一颗不锈钢小圆球打入地下21米深的岩石上,上面铺了钢化玻璃。以前,钢化玻璃内部长期有水珠,根本看不清里面的东西,周围也无标识介绍,因而让很多人忽略。但现在,新版的“成都原点”,完全够资格成为“文化地标”。这个青铜铸造的标识牌以天圆地方作为设计思路。正中是金沙遗址的太阳金箔图案,另外18种体现成都文化的符号也被均匀刻在中心的圆环上。在原点最外围处,还有篆书“天府成都”四个大字。原点四周铺设了约40平方米的黄锈花岗石,以同心圆形式向外辐射,以凸显成都原点的中心意义。

鹤鸣茶社。

    建筑又是另一道风景。北校场的成都古城墙、金河故道、努力餐、张大千故居、张家巷天主堂、暑袜街邮电局老建筑等都是典型代表。金牛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位于金牛宾馆内的张大千故居,是国画大师张大千惟一一处在成都的自建住所。正是在这处中西合璧的砖瓦房里,张大千整理了敦煌壁画,创作了大量作品,达到一生中的第二个艺术高峰。位于凤凰山南麓的朱悦燫墓,是目前全国已经发现的保存最好、时代最早的明代蜀王陵;至于昭觉寺,则是宋代的“川西第一禅林”;府青路的“红楼”、建设路、双庆路上的420厂,都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风风火火的建设史。文化地标将遍及大成都自去年开始,文化地标的确立从成都市区向大成都范围扩展。目前,新津的宝墩遗址、观音寺,崇州的杨遇春宫保府、罨画池等地,都已经成为当地首批文化地标。

    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的新津、温江、新都等区县的文化地标,首批暂定每地5处,它们大多数都是当地有名的文保单位,成为地标当之无愧。

宽巷子。

    崇州罨画池,诗人陆游在这里任官时,曾留下了不少吟咏罨画池美景的诗篇;杨遇春宫保府,则是清代名将杨遇春的府邸。这位曾经跟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官至封疆大臣、陕甘总督、太子太保的人,在宫保府留下了诸多珍贵遗物,其中包括道光皇帝御赐的“福寿”匾幅。据崇州市文体广新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当文化地标标牌确立以后,吸引了不少市民关注。尤其标牌上提供的二维码扫描,让年轻人颇感兴趣。“比如崇庆州城墙的文化地标,很多崇州人只知道是哪个朝代修建的,但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崇州城始于秦朝张仪所筑龙门街等信息。

    文化底蕴深厚的新津,首批文化地标已确立古蜀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宝墩遗址、拥有精美绝伦明代壁画的观音寺、纯阳观、三渡水、慈善公所照壁等5处;蒲江县则有“蒲江文庙”、“蒲江古城墙”、“李家钰将军陈列室”、“明月窑”、“驭虹桥”等5处入选;温江的文庙、古城墙、王光祈纪念馆、王光祈读书处和天主教堂,则成为温江首批文化地标……

    据悉,未来大成都的文化地标,将达到近300处左右,共同勾勒出一幅成都全景文化地图。(记者 吴晓铃/文 肖雨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