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幸福指数的“广元路径”
本报记者 韩清华 肖建斌
“广哉乾元,神州泱泱。沧海毕,巴蜀立。群山万壑赴蜀道,九天开出广元城。全蜀咽喉,交通要冲,启两川之锦绣,拥秦陇之烟云。”这是《广元赋》里的一段词,将“女皇故里”、“川北门户”、四川最北的边城——广元市描绘得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全国首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 “四川省山水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国家森林城市”,广元以它看得见的“幸福指数”诠释着每一个居住在这里的人有着的深深归属感,让每一个到过广元的游客都眷恋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快乐。
业内人士称,提升老少边穷幸福指数的“广元路径”——天蓝地绿、百业兴旺、安居乐业、诚信友善、政通人和将成为众多城市提升城市“幸福指数”的参考借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踏上“广元梦”的筑造之路,探索其幸福的秘诀,记录点滴以飨读者。
生态广元 低碳经济“幸福家”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人间福地。从“剑门关”到“皇泽寺”,从“古蜀道”到“京昆高速”,从“唐家河”到“米仓山”,从“城市小区”到“工业园区”,广元处处被绿色海洋萦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广元把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坚持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打造林城相伴、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品质幸福家园。
如何建设生态品质的幸福家园?广元市委书记马华在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掷地有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紧紧围绕‘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努力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广元’。更加生态是美丽广元的‘貌’,更具品质是美丽广元的‘魂’,更为富庶是美丽广元的‘本’。”
“衡量幸福的标准有很多,天蓝地绿、百业兴旺、安居乐业、诚信友善、政通人和,是全面小康具体到广元的‘五位一体’的形象目标、愿景目标,是广元人民幸福指数的心灵归属、内在感受。”马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是广元的总体思路。
广元人更知道 “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是衡量幸福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低碳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早就印在广元发展规划的蓝图上。
在生态立市方面,广元市坚持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文旅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国家园林城市,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核算、干部考核体系,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低碳发展是广元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广元率全国之先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广元市低碳发展局”,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低碳路径。广元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低碳工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抓手,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市民生活方式低碳化,推进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同时促进低碳技术利用和创新,提高能效,倡导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在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广元十分重视生态林业经济发展,将实施“221工程”、天然林保护、荒山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和发展林业产业、林业经济相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仅发挥了森林碳汇功能、吸收了二氧化碳,还起到了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解困、改善环境等多重效益。
广元市林业和园林局局长龚治名告诉记者:“天然森林氧吧是广元人迎客的生态礼物。‘十二五’末,广元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4.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广元正向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一步步迈进。”
用广元市低碳发展局副局长邹勇的话说:生态立市是幸福广元模式的重要构成。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各项措施保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的时候,广元以全年365天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遥遥领先。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在这座有山、有水、有林的天然氧吧里,百姓自行践行着低碳生活理念,享受着自己惬意的生活。广元人用实实在在的努力证明:他们正在营造更加舒心怡人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也正在努力地创造着幸福家园。
舒适广元 宜商宜居“幸福城”
天蓝地绿的好环境,百业兴旺的好景象,安居乐业的好生活,诚信友善的好氛围,政通人和的好气象……这些勾画了“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蓝图。
如何实现产业和生态经济良性互动?马华告诉记者,广元将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工业向园区聚集、商业按业态分区、物流与交通配套、旅游以文化为魂,走出一条综合效益最大化、单位消耗最小化的广元特色“产业倍增”之路,壮大“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产业支撑。
归纳其做法就是把生态工业做 “强”,把文旅兴市做“精”,把统筹发展做“实”。
在做“强”生态工业方面,广元围绕绿色、低碳、循环、环保、智能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向,提高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生态化,在产业内部、企业内部、园区内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三线城市,近五年来,广元先后实现 “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二产超三产”、“工业超三产”的四次历史性跨越。
文化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是广元经济实现“追赶跨越、弯道超车”的另一张重要底牌,经济效益不可小觑,预计2013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8%。
在做“精”生态文旅方面,广元已把文化确定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把旅游确定为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型产业,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个,数量居四川省第二位、全国第五位。年均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产业总收入约82亿元。
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了广元的幸福指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广元来旅游,感受广元的山清水秀和人文魅力,来过这座幸福城的人都成为了它的 “活广告”,将它的美好让更多人知道。
中国人世世代代追求“安居乐业”四个字,在今天“安居”已经突破安定居所的定义,而更注重生活幸福指数的追求。而生态绿色、宜商宜居的广元,正好顺应了人们的安居梦想。
和谐广元 惠民利民“幸福梦”
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一座幸福的城,必然要将百姓的幸福放在首位,广元的“幸福之路”便是群众的路。
民生改善让群众为政府竖起了大拇指。不再为就医发愁、不再为生活保障发愁、不再为吃水、上学、行路、住房发愁。
这些带给人们的是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广元市民生投入年均保持在100亿元以上。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市民住房条件得到质的改善;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新农合参合率达98.54%;7个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投入使用,10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 “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被国家和省肯定为“广元模式”;医疗体制改革荣获全国先进单位。广元民生事业和社会管理模式在惠民、便民、安民方面实实在在的成效受到广泛关注和各级肯定。
“青川县是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覆盖率达100%,参合农民实际补偿比已达60%以上。群众 ‘看病贵、就医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青川县卫生局局长雍天雄告诉记者,群众得到了实惠,“病有所医”的问题得到解决,新农合制度自然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统筹城乡一直是广元市的工作重点,经过近6年的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盆周山区“三园一区”的统筹城乡广元路径,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镇、旅游镇、商贸镇正在崛起。在“三农”工作中,广元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成片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累计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达51个,完成新农村示范片建设7个。在家门口流转土地建设的农业园区务工、在太阳能路灯下的乡村柏油马路上散散步、在新型农村社区广场跳跳舞,已成为生态小康新村农民幸福生活的普遍方式。
以龙潭乡新农村建设为例,通过两至三年的建设,全乡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龙潭乡村民袁凤莲告诉记者,她家以前主要靠外出打工每年总收入大概4万元—5万元。新村建设后,新公路通到家门口,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她开的农家乐今年3月份开业以来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万元—4万元,家庭经济收入有了大幅提升。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广元人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之相匹配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域覆盖,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广场歌咏、坝坝舞、摄影、健身、宿营、旅游等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经受独特的地域文化浸润和现代文明的洗礼,广元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从“红军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再到“厚德行广、坚韧自强、创新开元”的新时期广元精神,广元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从未停步。
作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广元实践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广元再次掀起“争做文明广元人,共建美丽广元城”的文明创建活动,广元“好人标杆”如雨后春笋:背篼法官“郭兴利”、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标语人家”石光武、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80后好小伙王森、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罗玮,他们的善行义举,无不彰显着广元人幸福生活的精气神。
广元的幸福之路也就是群众之路,就是以民为本,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最急、最需、最盼的地方。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作风让记者看到了广元的蜕变、看到了广元人民的笑脸,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人民心中真正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