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区配好精准扶贫“钥匙”
同往常一样,翠屏区明威乡白塔村留诚养殖合作社前,快递员正忙着将该合作社的土鸡打包装车。网上电子订单销售土鸡为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带来了不少改变。
2015年,翠屏区扶贫工作加入电子商务扶贫工程和“幸福和谐大家庭”社会扶贫工程,拓展成为“八大扶贫工程”,着力构建“六个兜底”保障机制。完成制定各项帮扶计划5683个、投入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3621万元,全区脱贫解困5266人,完成率106.71%,实现白塔村、胡坝村两个省级贫困村摘帽,超额完成脱贫任务。
合作共赢
产业扶贫新举措
天刚亮,宋家镇胡坝村的贫困户张龙方就背着草料为牛棚里的7头牛喂食。“我自己有4头牛,另外3头牛是帮其他贫困户养的。”张龙方告诉记者,村里和他一样养殖肉牛的贫困户还有三十余户。他们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肉牛养殖。
合作目的在于发展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农村合作社482个。在翠屏区,“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正逐步走向目标明确的“定制化”:明威乡发展林下鸡和水产养殖、南广镇发展油茶和砂仁、菜坝镇发展苦竹和血橙,都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形成体系和特色,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2015年,翠屏区用于产业发展的专项扶贫资金达1780余万元。“输血”变“造血”,效果立竿见影。“以前只是有想法,现在有了政策扶持、资金资助,牛棚很快就修建起来了。又有合作社的专业技术指导,我们这些贫困户养殖肉牛越干越上手了。”张龙方感慨道。
“联网联户”
聚力扶贫新常态
“目前我家共养了三千多只鸡,市场价值达十几万元。”明威乡白塔村贫困户罗礼珍对未来充满期待,“明年我们家应该能真正达到小康。”
罗礼珍家中有两位老人体弱多病,儿子因车祸残疾。在此之前,全家每年仅靠着种粮食的二千多元收入艰难度日。在翠屏区农林畜牧局的对接帮助下,罗礼珍建起了第一个养鸡棚,发展林下养鸡,生活开始越过越好。这只是翠屏区开展“联网联户走基层”活动的一个缩影。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2015年,翠屏区共选派30名“第一书记”入驻贫困村、后进村。安排98个区级部门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多对一”帮扶贫困村,组织7360余名机关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专合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就地吸纳劳动力就业,积极推广PPP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开展城市反哺农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扶贫公益平台等联网联户系列活动,促进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农村电商
“互联网+扶贫”新思路
“我们农场有烤鸡、烤红薯、炕花生等,客人可自由选择。”牛草坝农场的负责人彭世界告诉记者。今年43岁的彭世界是明威乡白塔村有名的脱贫致富领路人。2015年12月,他和我市的电商平台合作,在牛草坝农场推出烤红薯、烤土鸡自主体验活动,吸引了很多市区游客。村里47户贫困户负责饲养林下土鸡,并销售给游客,仅此一项每户增收1500元。
“互联网+扶贫”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变化,更多的是脱贫致富的信心。“没想过我们的农产品还能通过网络卖,销量也数倍提高。村民们都很高兴,养鸡种地也更有干劲了。”罗礼珍笑着说。
放眼全区,通过大力建设电子商务供销渠道,积极推进宜宾淘等电子商务企业进农村活动,已实现5个省级贫困村网络全覆盖,计划至2017年,将实现农村电商村级站全覆盖。(宜宾日报记者 王宏亮 康程 赵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