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翠屏区入选全国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

17.09.2015  11:26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邹霞) 目前,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02个市(州)、县(区)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宜宾翠屏区位列其中,成为四川省上榜的5个区县之一。

  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4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艺术测评办法》,《测评办法》明确,艺术测评将以分数形式呈现,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指标占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加分项目10分。90分以上为优秀,75至89分为良好,60至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此外,音乐、美术课的出勤率,也将是艺术素质测评的考核内容。

  翠屏区此次入选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试验区并非偶然,近年来,翠屏区的艺术教育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早在2013年,翠屏区就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在农村学校这个人们印象中艺术教育最薄弱的地方,翠屏区的艺术教育成果却在此熠熠生辉。截至2014年,翠屏区已在18所乡村学校建立少年宫,实现了全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少年宫开设了舞蹈、书法、美术、古筝、象棋等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在周末和节假日坚持开放。学校还将当地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推出一系列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如李庄中心校的“草龙舞”、邱场中心校“茶艺”课、凉姜中心校“农耕舞”等,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略传统文化精髓,感受艺术教育的美好。

  城区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别具一格、独具特色。早在2013年,翠屏区艺术教育试点工作就在中山街小学、人民路小学、旧州小学等校铺开。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中山街小学开设了“川剧进课堂”、建国实验小学设计编排了“莲枪舞”、旧州小学开设了“面塑”课程,在学校里、在课堂中,给孩子们播下了艺术与经典的种子。

  课堂之外,多种课外活动和学生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每个学校至少有舞蹈、书法、音乐、川剧、面塑等十几个社团,有的甚至多达30余个。

  在师资力量方面,翠屏区通过公开招聘、引进优秀人才等途径不断补充艺术教师,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足额配备专职艺术教师,截至2014年年底,全区共有专职艺术老师383名。同时,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家长走进了人民路小学、凉姜中心校等学校,做起了“艺术教育义工”。一批民间艺人也被邀请进校园,他们的拿手绝活成为了学生的兴趣活动课程,如 “非遗传人”李光烈、吴宗明等民间艺人都担任了兼职艺术教师,承担学校“面塑”、“金钱板”等特色艺术课程教学。

  在艺术测评方面,翠屏区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测评指标,把艺术教育评价分值提到总分值的30%至40%,而文化考试分值由原来的100%降为总分值的70%至60%。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也更加灵活,按照“合格+特长”的评价思路,坚持每学年一次学生艺术素质发展性评价。艺术特长评价采取认定与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在校级以上各种比赛、展演中获得奖励的项目,直接认定为学生特长。

  谈到此次入选,翠屏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教育部对翠屏区艺术教育前期工作的肯定,也为推动全区教育工作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和机遇。同时,教育部即将在青岛召开“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示会”,展示会以省级为单位设立展区,但却为翠屏区单独开设了一个展区。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既是压力,又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