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都江堰避开地灾实施生态移民

10.09.2014  15:45

    还有半个月紫坪铺镇望江村的猕猴桃就要采摘了,虽然已经提前搬到市区临时过渡,但每隔两三天,该村下白果坪村民刘仕平就要回到自己原来的家,看看果子的成熟度。给村民刘仕平一家生产生活带来新变化的搬迁,是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经过走村入户调查了解山区生态脆弱带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为使群众能够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而决定启动的山区全域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该项工程覆盖都江堰沿山12个乡镇,700余个市级地质灾害点,涉及4100余户,14000多村民。

    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搬迁条件复杂……一个又一个问题,从每个搬迁点,向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汇聚。如何让群众搬得起、又搬得好,实实在在把这项民生工程办扎实?都江堰市委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扎进村里,今年4月以来,一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所盼所想的生态搬迁民生工程悄然拉开序幕。

      三访三议如何搬?

    出台惠民新政 资源换资金

    到群众中排查评估当前生产生活情况,筛选、议定2400户最终搬迁数;再一一了解2400户搬迁意愿、想法、建议,梳理归纳,分析制定解决办法;再将解决办法和政策返回群众中,听取意见;最后根据群众意见,修改、出台关于群众搬迁后的就业、收入增加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老百姓有了建房的资金,但仍然不敢建房,居住条件差,家里电器、家具也不敢添置,每到汛期,外出避让一两周是常事。说到这种情况,都江堰市紫坪铺镇望江村7社的杨树林、周泽康,倒出了自己一肚子的“苦水”。其实这样的情况,是生活在地质灾害点的绝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常态。

    都江堰国土局有关地质专家告诉记者,“采用工程治理,简直就是天文数字。”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论证,实施生态搬迁,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都江堰地灾隐患点群众安居乐业的办法。

    在过去,搬离危险,重建生活,对于村民们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整体搬家,成本太高,家里土地咋办?像我们这样的山里人,哪里负担得起?”如今,都江堰生态搬迁工程的实施,让村民们遥望的梦想变为现实。

    虽然搬迁将带来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后续生活来源等实际问题,又让村民犹豫不决。6月18日,都江堰市委书记张余松来到刘仕平家门前开起了坝坝会,“我是专门来听意见的。”现场的十几个村民代表,个个抢先发言,一大堆问题摆上了桌面。

    “有问题,不回避,我们尽最大努力解决。”张余松斩钉截铁的表态,让刘仕平和村民们吃了“定心丸”。

    都江堰主要领导到山区村民中开坝坝会,已经成为生态搬迁摸底工作的常态。都江堰国土局副局长王强回忆说,从今年4月开始,书记、市长及班子成员,差不多每周都会走访沿山乡镇群众,“一大早出门,天快黑了才回来,山上山下的一天要跑几个乡镇。”都江堰主要领导带头,让生态搬迁的前期摸底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地全面展开。

    摸清情况,回来梳理,再返回群众征求意见……一个“三访三议”的工作方法成为拉近干群距离,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问题,推进生态搬迁工作的好办法。

    到群众中排查评估当前生产生活情况,汇聚都江堰生态搬迁工作组,筛选、议定2400户最终搬迁数;再一一了解2400户搬迁意愿、想法、建议,汇总到工作组,梳理归纳,分析制定解决办法;再将解决办法和政策返回群众中,听取意见;最后根据群众意见,修改、出台关于群众搬迁后的就业、收入增加等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张余松告诉记者,这套政策必须有半数以上的群众自愿响应和参与,这个制度设计才能算有效。当问及如果有群众不愿意搬迁时怎么办?张余松回答得干脆直接:通过已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的示范效应来带动和吸引。

    8月16日,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反复研究,正式确定了关于生态搬迁的安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