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打通1.2万余山区群众致富路——桥修好了,再也不用溜索了
7月8日,北川县曲山镇白果村村民黄廷旭正滑着轮滑过江。到年底,所有桥梁将全部完工,北 川 将 告 别“溜索时代”。 本报记者 邹俊川 摄
□本报记者 邹俊川
7月8日,北川县曲山镇白果村村民黄廷旭背着锄头和背篓,带着轮滑来到湔江溜索边。江对岸的山里,黄廷旭家有大片的耕地和果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道路中断。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黄廷旭割舍不下,每隔几天,他就要滑溜索过去看看。
灾后重建后,许多北川山区群众搬进了山下的安置点,但耕地仍在山上。要过河上山种地,不少人只能靠一根溜索,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为彻底改善北川部分山区群众的出行现状,今年以来,北川多渠道筹资,全县共有8座溜索被列入溜索改桥项目。
今年底,全县将有1.2万余名群众告别溜索渡河的历史。
耕居分离
卡住了群众脱贫致富路
黄廷旭将绳索绑在身上,系好轮滑后,用脚猛蹬一下地面,轮滑靠着惯性滑了出去。滑到中间,铁绳晃动得厉害,轮滑停了下来,在黄廷旭脚下是滚滚江水。黄廷旭只得用手吃力地拉动铁索,慢慢滑向对岸,这个过程,他用了足足5分钟。“如果要运输肥料和粮食水果,就更费劲了。”在桥头帮忙的村民朱华武告诉记者。
地震灾后重建时,白果村的村民全部迁至山下的邓家场镇,但仍有1000多户村民的耕地在一江之隔的山上,过江的铁索桥已经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洪水中冲毁,村民过江只能靠溜索。
交通制约,让村民们都很头疼。因为没有人看管,黄廷旭家的十多亩玉米让野猪吃了个精光。头疼的还不光是白果村:治新村村民母贤君把成熟的枇杷往外运,只能先用竹篓背下山,再把竹篓绑在溜索上,“一次只能运几十公斤。”“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居分离严重制约着群众脱贫致富。”曲山镇镇长唐祖华说。今年,北川抓住国家溜索改桥的机遇,多方筹资,全县共有8座溜索被列入溜索改桥计划项目,将新建桥梁总长804.4米,连接道路48公里,概算总投资2.86亿元,将惠及1.2万余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