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新渠道,帮助受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5.03.2015  11:36

李昌平在甘孜州康定、丹巴、道孚三县及海螺沟调研

 

李昌平在康定县塔公镇调研灾后重建工作。

3月20日至22日,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率省直有关部门深入甘孜州丹巴、康定、道孚3县及海螺沟调研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他强调,农村灾后重建是“11·22” 、“11·25”康定地震灾后重建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必须结合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培育新业态,不断拓展群众增收新渠道,帮助受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天来,李昌平一行先后深入丹巴县、道孚县、康定县和海螺沟,详细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新村建设及产业发展等情况,深入研究甘孜州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工作。

在丹巴县巴底乡沈足一村酿酒葡萄种植园,李昌平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农林技术人员仔细攀谈,详细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他说,丹巴县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具有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生产酿酒葡萄的自然生态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做好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要着力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切实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努力为丹巴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丹巴县中路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俗独特,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独特。李昌平在此调研时听取了村民、游客及当地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建议。他指出,丹巴具有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古人留下千座古碉,我们要打造好美丽新村。他强调,甘孜州全域旅游目标要从县域抓起,一域不谋不足以谋全域,党委政府要主动作为,加强规划,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档次,提高服务水平。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从房前屋后,一草一石美化绿化净化抓起,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美好家园,通过旅游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带动对外开放。

在康定县雅拉乡中古村和道孚县八美镇雀尔村,李昌平与当地群众、乡村干部一起研究产业重建、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等工作。“家里收入靠什么?生活过得怎么样?”在我州“11·22”、“11·25”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康定县塔公镇夺拉嘎姆村和道孚县协德乡先锋村,李昌平详细了解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恢复情况,听取重建规划。李昌平还走进受灾群众家中,与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意愿。他反复叮嘱当地干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着力提高村庄规划、村落布局和民居设计水平;要高度重视产业重建,努力促进灾区产业升级、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他指出,独特的民俗民风和厚重的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要围绕“三化”互动,以新村建设为契机,加强民居风貌改造和文化保护,努力实现农旅、文旅结合,做好乡村旅游服务,满足游客需求,增加群众收入。

海螺沟新兴乡是彝族同胞集聚区,李昌平来到燕子沟村,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新村建设情况。他说,海螺沟是旅游重地,新兴乡有依托海螺沟、燕子沟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要加强规划,结合新村建设和彝家新寨分步实施,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环境,实现各族群众的共同进步和繁荣发展。

调研期间,李昌平还详细听取了我州灾后重建工作汇报,对我州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甘孜州承担芦山地震波及、得荣地震和康定地震的重建任务,压力巨大,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敢于担当,勇于创新,通过恢复重建,建设幸福美丽家园。他指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小康是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具体目标,全州上下要顺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借鉴好做法、好经验,将灾后重建、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产村相融。要改变生活方式,拓展新的业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小康”目标。对于灾后旅游新村建设,李昌平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精选点位,强力推进。要着力提高规划水平、确保建设质量,保证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他要求省级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指导,齐力推动,把旅游新村建设成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为藏区新居建设提供经验。

省委农工委、省住建局、省林业厅、省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州委书记胡昌升,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向秋,州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杨凯,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陈忠义,州委常委、康定县委书记唐强,州政府副州长葛宁、张永德、杜德清及州级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或参加汇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