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参与”不应一味叫好

22.04.2014  19:33

        眼下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各级党组织坚持活动开展的“问题导向”,采取各种方式将“开门搞活动”的理念贯穿始终,“群众参与”成了此次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但在一片“叫好”声中,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被动参与”取代“主动参与”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地方的群众不愿意参与到行政决策或者是某些部门组织的意见征求活动中去,或即便参与也是碍于情面,甚至被“生拉硬拽”凑人数,教育实践活动最终变成“台上天花乱坠,台下昏昏欲睡”,只能草草收场,台上台下都有苦难言。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一些党员干部没有真正以谦卑的心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下降,导致群众对一些部门和党员干部开门纳谏的诚意和推动实际工作的能力产生质疑。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真心实意带着问题深入群众,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当学生,让群众看到他们学习的诚意,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主动参与其中。

        以“特定参与”取代“广泛参与”。“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铊就是老百姓”,群众意见是一面镜子,党员干部干得好不好,作风转变得怎么样,广大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然而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门偏偏就忽略了“广大”两个字,征求意见时,邀请一些所谓“觉悟高”的人搞个座谈,一团和气浮于表面的乱吹一气,就当“群众参与”,或者是在上级督导考核时组织一些人表达“意见”,与其说是群众倒不如说是“演员”……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说到底,这些都是畏难情绪在作怪,党员干部怕群众意见多,却忽视了群众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只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敢于、善于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倾听意见,到群众困难多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工作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拜群众为师,才能听到群众的真话,取到真经。

        以“短暂参与”取代“动态参与”。有些地方的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忽略群众参与的动态性和全程化,虽然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通过上门倾听、书面征集、信访纳谏、网络搜集等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但这种短暂参与的长效机制还需逐步建立。群众的监督、评判如何落到实处?只有重视群众动态性的全程化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最终才能逃脱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自拉自唱的俗套。

        其实,如果党员干部始终怀揣谦卑之心,广大群众还是乐意开诚布公提意见,并以积极的态度全程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关键是群众路线需要的既是群众参与,更是党员干部的推动。以“四风”整治为例,就是要党员干部听到耳目一新的话语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下沉到一线看到更深层面的问题,真正红了脸、出了汗,思想和灵魂受到触动和警醒,才能找准“四风”蔓延的病根,查清病情,从而对症下药,祛除病灶。

        一言以蔽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要摆正学生与先生的关系,让群众看到诚意,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唯有尊重群众的发明创造,重视百姓的意见呼声,才能让群众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源头活水”,才真正使教育实践活动被群众看好,被群众“叫好”。

      作者:中共什邡市委组织部 李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