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播出引发热议 美食不如眼泪多

21.04.2014  10:11
核心提示:但相比于上一季,人文情怀升华乡愁成为着力渲染的主题,剧集篇幅更多用到了情感酝酿和编织上,美食部分反倒被压缩了许多,这令不少搬着小板凳、备着零食等待的小伙伴们意外地忍住了口水,流下了泪水。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节目截图

  几经推迟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终于在前晚开播。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也让观众倍感亲切。但相比于上一季,人文情怀升华乡愁成为着力渲染的主题,剧集篇幅更多用到了情感酝酿和编织上,美食部分反倒被压缩了许多,这令不少搬着小板凳、备着零食等待的小伙伴们意外地忍住了口水,流下了泪水,对此,该集导演李勇也有话说——

  吐槽:主题是美食还是乡愁?

  导演:用美食表达乡愁与变迁

  首期节目以《脚步》为题,横跨广阔区域讲述了各地居民为了食材而不曾停下的脚步,浓浓的乡愁成为《舌尖2》最大的特点,节目还思考了巨变中国的背景下,大机器文明对农民传统劳作方式的冲击,陕西的麦客成为古老文明最后的坚守者等人文情怀。不少网友表示,《舌尖2》的主题更像是表达乡愁:“看《舌尖1》感觉是中国的美食真多,看《舌尖2》感觉变成中国文化真博大,这还是美食纪录片吗?”

  ■回应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该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在李勇看来,变迁只是表面上的涵义,“更深一层的,我们想表达一种乡愁,这是一个巨变的中国,为了得到更多也会失去很多。”

  吐槽:故事太刻意太煽情

  导演:为美食寻找人物故事

  西藏林芝的小哥哥,为给弟弟攒学费在大山深处挖掘药材、找蜂蜜;陕西秦岭的老奶奶在灶膛上扯着裤带面;乡下的小姑娘盼望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归做鱼酱;归国的老华侨乡宴上的萝卜饭……每一个菜肴都配上了一段感人故事。看完首播,不少网友为其中满满的人文关怀点赞。也有网友觉得,情感渲染有点过了头:“深夜看这个差点看哭了,美食沦为背景,印象最深的是泪水。”

  ■回应 对于留守儿童、归国华侨等人物的故事设置,李勇称并非刻意而为:“《舌尖2》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关联,美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李勇介绍,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进行大量的调研:“我们到了某个地方,觉得那个人物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才会拍。”

  吐槽:美食画面少不过瘾

  导演:片长限制删除了

  呈现各地的美食自然是《舌尖》的重要任务。酥油蜂蜜、蜂蜜鳗鱼、蜜制酒心冰激凌、麻辣香肠、烟熏腊肉、乐山嫩豆花、蓝田裤带面、清炖跳跳鱼……在第一集中,展现的各地美食不少,但大多给人匆匆一瞥之感:“对食物的描述太匆忙了,让人来不及体会它们的美好就奔向下一站。”“感觉有点乱,有点杂,支线有点多,美食画面匆匆而过,不过瘾……”

  ■回应 “每一集的定位不太一样,美食的比例和构成肯定也不同,后面几集美食的量会呈现不同比重。”李勇称,因为片长的关系,不得不删除了很多美食:“比如宁夏的牛肉萝卜包、面食、花卷等。”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纪录片,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