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在校青年艺术家作品展9日开展

08.10.2014  10:54

日常与非常 用艺术表达 就是情感与理性

    传统与当代对话展

    《日常非常———四川美术学院在校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开幕:10月9日16:00

    时间:10月9日—10月15日

    地点:成都市美术馆(下同仁路80号)

    作为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的重头展览之一,传统与当代对话展《日常非常———四川美术学院在校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将在9日下午于成都市美术馆开展。展览参选对象为油画系本科、研究生7个年级在校学生,作品精选多达60余件。展览主题为“日常非常”,是针对艺术史发展逻辑而提出的。继杜尚之后的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遵循了将“日常”经验向“非常”状态的转换规律。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也许才突然发现,这样的转化游戏已经变得非常日常了。因而“日常非常”揭示出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规律,也充分反映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注重创新的教学传统。

    这次的展览作品入选办法,是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市场评定两个模式的结合。多年以来,油画系教师作为评委已经成了一种自定义模式。这个模式的意义在于:教师们来自教学的最前沿,他们对学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了如指掌,会根据学生的各种状况去平衡参选和获奖作品的上下纵横关系。但今日世界的变化果真如人们常说的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学生接受教育与走进艺术现场的时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一个学生决心成为一位职业化的艺术家,那么,他必须在学业结束之前基本上就能找到自己系统性的创作思路。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在艺术现场的博弈中免于出局,才有可能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存活下来。

    我们有幸相遇了互联网时代,如今,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非常事件,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知晓。而艺术与之相异的是,我们在评判它的时候,除了价值观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情感与理性的双重表述方式。自上个世纪初以来,艺术总是那么变幻莫测地改头换面,总是企图用非常的姿态来揭示日常事物中的观念价值。此次展览的展示方式可能仍然会落入一种不可逃避的“日常”窠臼,但对我们来说,它却有着非常不“日常”的意义。

    我们选择了四位在校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推出他们自己的作品自述,也许没有任何人能比他们自己更能了解这些作品要表达的“日常”与“非常”之态,以示对艺术和这些艺术创造者的尊重。(记者 谢礼恒)

     王丹,作品《Show系列

    这一系列作品主要建构在一种“规格”之中。当下最热门的选秀模式出现在各行各业中并日渐火爆。无数的被选者必须符合某种规格才能被选中,无论常规或另类都有相应的“潜规则”和推广包装模式。作品是以身体为母体,从衣着与身体的关系去诠释“Show”的“规格”。尺子、剪刀、模特上衣、不同长度的裙子构成一种表浅的选秀要求,缠绕的电线有一种对外的传播的意味,可这种传播是否有效就不能确定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种“规格”之中被规定着。

     张一凡,作品《城市

    经过简化规整得近乎一模一样的银色建筑以标准的键盘形式排列在平涂的蓝色背景之上,它们拥有相同的“底色”,相同的构造。形态也极其相似,只有一些略微不同,但是融入整体之中却没有明显的差异。左上角一个白色箭头的出现预示着这一切似乎是被有意操纵的。极简的画面构成,极其细微的颜色差异,使其远处观看是一幅传统意义上的平面的极简绘画,近处观看却是立体的构成关系。尽量去除绘画感的制作,使画面变得更加理性和冷峻。我们是从出生就受到互联网影响的一代人,我想通过我对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认知,来表达我对当今时代的看法和感受。

     陈竹昕,作品《复制幻灯片

    运用到作品中的图像也许源自一幅画、一段影像或一张照片,选择是随机的,但图像内容本身不能被消解。制作它,让细微的东西不受控制,最后完成“复制”,让之前消解的部分在已制定的框架中产生新东西,包括手法、媒介或其他。

     刘婉岑,作品《水粉画

    作品的名字是《水粉画》,它是将所谓的考前范画以照相写实的手法进行再现,在绘画过程中,完成了由复杂到简单也由简单到复杂的体验,简单是我可以专注于刻画,每一个笔触都是我的描绘对象,而不用去像当时画那张水粉画一样,反复观察静物,不停地想着色调与形体。复杂是体验到了已经既定形成的事物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即便想要再现它,也只能做到质感和纹理等表象化的再现,即便再简单,都需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工作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