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盐边 阳光旅游得天独厚

05.12.2013  13:57

格萨拉红土地。黄仲金 摄
 
索玛花海。张洪国 摄
  红格新街景。黄仲金 摄
 
二滩风景区。寇华春 摄
  盐边渔门镇风光。周毅 摄

  阳光充足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近年来,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传说》在荧屏热播,该剧的外景地格萨拉省级地质公园特有的万亩盘松、高山草甸、天坑地漏、中国最大的野生杜鹃花海……与中华远古的传说融为一体,跃然荧屏,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格萨拉观光,格萨拉生态旅游区迅速走红,已成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与文化的结合,让大山深处的盐边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地处川西南的盐边县,位于川滇交界,古称“笮”,意思是竹溜索下挂着一个奋力渡江的人。古称“若水”的雅砻江,在盐边与金沙江交汇。汉武帝元鼎6年,盐边设县建制,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一个“笮”字,曾经形象地记录着大山深处老盐边的闭塞与艰辛。当人们重新审视今天的新盐边时,惊喜地发现,古老的笮山,正在若水之滨崛起。

  盐边属南亚热带干河谷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干旱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日照数为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21℃。冬暖、春温高、夏秋凉爽;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

  因地形影响,盐边的温度垂直变化显著,自海拔1000米到4100米,年平均气温由20.1℃降到6.2℃,由河谷到高山依次分布着热带和亚高原气候,自然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

  盐边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风景绮丽。南部阳光温泉、运动康体、乡村休闲,中部二滩湖光山色,北部格萨拉高原风光原始古朴,有彝、苗、回、傈僳、纳西等30个少数民族近6.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06%,多彩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大笮文化,为盐边发展阳光康养旅游业增添了无限魅力。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 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攀枝花是一座因矿而生的资源综合开发型城市,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模式。

  近年来,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攀枝花也在苦苦思考资源型城市该如何转型发展?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果断提出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大力发展阳光康养旅游业,实现资源工矿型城市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而盐边拥有得天独厚的阳光康养旅游资源,攀枝花打造“中国阳光花城”,盐边正逢其时。“盐边正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阳光康养旅游业,为建设特色、生态、文明、和谐、幸福盐边而努力奋斗。”盐边县委书记杨林说。

  2012年5月雅西高速全线通车,这条被誉为“云端上的高速公路”为盐边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今年1月10日的全省旅游工作会提出,我省旅游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梯次竞相跨越。

  对于盐边这座攀西山水小城而言,做好“阳光生意”,绝不能只依赖自然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由过去传统的观光游向现在的休闲度假游转变。我们必须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充分利用阳光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享受冬日暖阳,阳光休闲康养,并且能把他们留下来,直至流连忘返,年年来。”盐边县县长邓斌一语道出了盐边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说干就干。盐边县抓住这些难得的历史机遇,着力提升景区基础建设和接待能力,南部阳光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中部湖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北部山水生态体验旅游区三大旅游片区格局已然成型,并且形成了红格—二滩—格萨拉的百里生态旅游长廊,攀枝花—盐边—泸沽湖精品旅游线路。

  今年,对于盐边旅游可谓捷报频传:攀枝花市重点打造的阳光康养旅游项目——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已于日前完成策划。该项目以阳光康养为核心发展轴,以若海观光休闲区、笮海运动体验区、犀牛海康养度假区三大分区为支撑,构建集综合服务、水岸休闲、阳光康养等8大功能为一体的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

  按照策划,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将重点发展以阳光避寒、凉夜消夏、山水运动为基础,以康体养生为主体需求,融合城镇化基础配套和高品质生态环境的创新型、升级型内陆旅游。

  在不久的将来,一幅“百里长廊、水墨二滩”的“山水画卷”将让游客流连忘返。

  不仅如此,今年,盐边将红格温泉度假旅游区的开发与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百里生态旅游长廊、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和择木龙杜鹃花海景区的发展相结合,串点成线,以优质资源带动周边资源合理科学持续发展。

  同时以农促旅、农旅结合、以旅富农的可持续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旅游集镇的多元化经营,提升景区市场水平,以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鼓励当地居民制作、生产特色民俗商品和旅游商品。

  在原有旅游精品的基础上,盐边还以节会带动旅游发展,旅游步入“节节高”的快速上升通道。如今,“中国·攀枝花格萨拉索玛花节”与山地徒步大会已成为盐边旅游的两张响亮名片,为做大做强盐边旅游增添新活力。

  虽然盐边县旅游业进入关键发展时期,旅游收入年年攀升,但旅游接待能力仍是盐边旅游的短板,旅游产品包装和旅游产品质量与消费者的期盼还有差距。

  如何补齐发展短板,缩短发展差距,深挖资源潜力,做强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盐边把目光投向了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提速。

  盐边充分发挥旅游特色美食、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聚集效应,打造特色餐饮一条街;新增配套2500个乡村旅游接待床位;开展星级评定活动,新增乡村酒店床位700个;开展乡村旅游示范户打造,引导“渔家乐”等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业发展,提升盐边旅游接待能力。

  同时,盐边县还筹集1.6亿元资金,用于红格310复线12公里二级公路建设,极大地缓解了红格的交通运输条件。

  实践证明,加快培育旅游产业,为盐边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盐边县就接待游客22.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30.51万元,分别增长了21.56%和38.51%。

  □秦勇

  11月23日,攀枝花市盐边县益民乡新民旅游新村街道鲜花盛开,户户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村民活动广场摆上了南瓜堆,挂满了包谷串……新民旅游新村开村暨阳光少年·乡村体验营开营活动在这里举行。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的260名师生作为旅游新村第一批客人和益民乡300多名群众一起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暨农事体验活动。

  在开村活动中,攀枝花市、盐边县向新民旅游新村颁发了 “新民旅游新村农家乐协会”和“阳光少年·乡村体验营”牌匾。小客人10余名为一组分配到新村农家乐中认乡村亲戚,拜农事师傅,品尝特色农家“刨汤菜”。

  新组建的大家庭成员在新家长的带领下到自家的田地中开展了认庄稼、锄杂草、翻耕地、种蔬菜、摘瓜果等多项农事活动。

  夜幕降临,小营员们带上小板凳来到村民广场,在篝火边听老村民说农事,摆龙门阵……

  据了解,新民旅游新村是盐边县重点打造的旅游新村,有近250个床位的接待能力。该村建于田园之中,家家有耕地,户户有庭院,人人都能做一手地道的农家菜。为此,该村特别推出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摆龙门阵”的农事体验旅游活动,并精心打造了血旺汤、回锅肉、酥肉等数十种特色菜品。

  新民旅游新村独特的旅游特色品牌和毗邻市郊、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吸引了攀枝花众多游客的关注。青少年来到该村可以认识农事,学做农活,培养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和农村小朋友结对交友,同时也为新村居民带来经营收入。

  首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以后每周将有一批营员入村体验农事活动。

  其实,在盐边,体验农事旅游,赏格萨拉索玛花开,游水墨二滩,泡红格温泉,“烤”欧方营地太阳,以及品大笮菜、饮国胜茶……早就是很多游客到攀枝花阳光康养度假的“必修课”。

  阳光康养的生态旅游盐边正成为攀枝花倾力打造 “中国阳光花城”的代表作之一。

  数据显示,盐边旅游总收入从2006年的2.98亿元,到2010年的7.8亿元,再到2012年的13.7亿元,呈现出梯次跨越态势,旅游业正逐步成为盐边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红格:一座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度假小镇

  12月1日,绿化工人正在盐边县红格镇街道上栽种花草,放眼望去,整个小镇花团锦簇,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花格外显眼。全省百镇建设现场会和重点旅游项目推进现场会即将在这座小镇召开。

  如今的红格镇,主干道两侧建筑物呈现出的咖啡色砂岩、浅黄色涂料、红砖坡屋顶十分显眼,通过空间层次的转换,打破传统立面的单一和呆板,突出简约、亲和、精致风格。人行道绿化则通过高低错落组合,表达一种奔放的情怀、自由的理想,展现出惬意的生活。

  这得益于从2003年以来,省、市、县先后投入8亿元,加快红格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小镇的风貌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

  规划是龙头。小城镇建设,离不开规划的统筹引领。按照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全域规划、统筹发展”的理念,盐边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在市域层次上盐边南部融入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县域层次上落实南北互动发展、南部片区层次上突破行政区域限制一体化发展”的构思。体现“全域性规划、统筹城乡、生态建设、规划边界无限制、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五个方面的特点,把红格镇作为攀枝花的后花园、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综合基地、盐边县南部地区“两化”互动发展的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建设。

  所谓“全域规划”就是按照“红格不仅是盐边的红格,更是攀枝花的红格、攀西的红格、中国的红格”思路,编制了《红格镇总体规划》和《红格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红格的定位是国际化阳光、温泉、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盐边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综合服务基地,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园林城镇。”杨林表示。

  今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次为红格镇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根据《四川省“十二五”重点小城镇发展规划》,红格镇为旅游型重点镇。城镇建设用地9.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9万人,将其建设成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示范区。

  项目是载体。近年来,盐边为把红格打造成为集温泉康养、旅游观光、运动休闲、农家体验为一体的红格阳光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已投资20亿元推动红格集镇建设和旅游开发。

  早在2005年筹备四川省首届冬旅会期间,红格镇便开始积蓄跨越发展的力量:2006年,假日酒店投入使用;2007年,省运动技术学院训练基地落户;2009年,绿色运动休闲中心落户;2010年,假日酒店二期建设启动;假日酒店三期、昆钢攀枝花公司集团总部等项目预计将在2015年建成。

  随着一批大项目落户红格,目前,红格镇已形成以假日酒店、省运动技术学院训练基地为核心,温泉宾馆和红山国际为两翼的“V”字形运动休闲旅游发展格局,成为攀枝花旅游发展、会议会展、运动休闲的名片和窗口。

  产业发展是核心。按照盐边县南部发展战略规划,红格的城镇化是盐边南部“两化”互动的重点,以工业、旅游业为支撑的城镇化,以解决失地群众就地就近进入城镇的城镇化。

  因此,盐边把南部地区失地农民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红格作为盐边县“‘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示范区,要为工业发展提供空间,为失地农民转移创造条件,提供就业岗位。

  把红格打造为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度假小镇,发展阳光、温泉、运动、康养产业,依托红山国际社区、假日酒店等建成项目,在已吸纳1000余人就业的基础上计划再带动3000余人就业,既有效解决周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就业在园区、宜居宜业在红格”,又有效解决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空间的矛盾。

  新型城镇化还离不开城镇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盐边在红格小城镇建设中,创新性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成立正科级红格综合执法大队,完善红格旅游小镇管理制度和措施,提升红格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同时在红格镇失地农民安置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方式,组建了商贸流通、综合管理、服务业模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促进进城农民增收,带动城乡发展。

  走差别化协调之路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2007年7月,盐边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扩权试点县,这为盐边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008年12月,由盐边县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共同编制的《盐边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7—2020年)“出炉”。《规划》提出,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盐边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生态县建设,解决山区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的脱贫致富,从资源大县转变为资源强县,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城镇发展理念,盐边县分别与深圳建筑科学院、同济大学、云南建科院合作,先后完成《红格镇总体规划》、《盐边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报告》、《盐边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箐河、温泉、惠民、国胜四乡的《乡域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盐边城镇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时期。

  而红格的小城镇建设,为盐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鲜活的“样本”:走差别化协调之路,奋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盐边县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布局,重点抓好县城建设,突出抓中心集镇和特色城镇建设,加快形成以县城—重点镇—小集镇—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总格局,全力推进北部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力争将南部建成“‘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示范区,实现盐边追赶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