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引发温州农业“蝶变”
记者 蒋文龙 马征
当下,各级政府正在加大投入建设美丽乡村,但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问题上寻找到持久的动力,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亟待解开的“绳结”。
浙江省温州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先导,通过三产融合、联动发展的“蝴蝶效应”,为美丽乡村建设谱写新篇章,这种做法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民间资本回流乡村
温州山水江海交融,自然风景秀美。发展绝对不能毁坏祖先留下的青山绿水;农业再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要让它转型升级。温州人在思考,能不能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打通“任督二脉”?
本世纪初,温州开始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经过十余年建设,温州农村面貌大变样,人见人爱。另一方面,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土地和金融改革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转和集聚。温州农村和农业的投资价值逐渐显现。
在这样一种背景环境下,“温商回归”、“台商引进”找到了最佳的落地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温州工商资本累计投入农业资金达90多亿元,领域涉及种植、加工、休闲、旅游、养生等多个产业。瑞安的雅林现代农业园、苍南县锦丰农业生态园、平阳县开心农场、瓯海区白云山农庄等一批现代农业园纷纷安营扎寨。
工商资本带来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加速了传统农业的裂变,有力地推进了温州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催生了一批新型产业,提高了农业附加值,优化了农业功能。
三产融合释放巨大潜力
在美丽乡村和新型产业联姻的过程中,温州显示出一二三产加速融合的趋势。传统农业的定位和格局不断被突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化使温州农业上升为“绩优股”。温州农业发挥强大的“链接”能力,把土地、劳动力、科技、信息、品牌、休闲、消费等元素都纳入农业产业,让农业经历美丽的“蝶变”。
是一产,是二产,还是三产?传统的产业划分概念在温州越来越模糊。瑞安高楼镇塔石村索性将传统农村变成了旅游景区。
一条绿道穿村而过,游人骑着自行车悠闲观光,整个村庄茂林修竹,宛若一个大公园。村民办起了农家乐、租自行车、沿途摆卖土特产和各种小吃,生意火爆。蜿蜒的绿道连接起了城市和乡村,更加速了农业和旅游的结合。
在温州人看来,如今的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居所,更是美丽的景观;既可以居住,还可以致富。
在苍南县锦丰农业生态园,记者还听说了“阳台农业”十分盛行。生态园提供番茄等蔬果幼苗,城里人购买后可以在自家阳台上种植。地方小没有土、不会浇水施肥、菜生病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不用担心。“我们有专门的网络沟通客户,假如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们的种植专家。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我们还制订了不同的种植套餐以供选择。”公司董事长陈忠何介绍说。
锦丰农业生态园周末开放培训中心,讲解无土培植、喷洒专用营养液等先进技术,让市民充分了解阳台种植的操作流程。经验丰富的专家全程记录跟踪,上门服务帮助市民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论大人小孩,都能在家里轻松种出新鲜又健康的蔬菜。
这种新型的“阳台农业”既可以美化都市家庭环境,又可以使市民亲身体验种植和收获的乐趣,农产品的价值链条扩展到城市日常生活中。
美丽乡村和产业发展互促共进
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适宜的投资环境,吸引工商资本回归农村,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这些资本融入当地农村产业中,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浓厚的科技、市场、生态和人文内涵,温州找到了一条产业兴农、产业美村的发展道路。
在新型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突破原有框架,加速变形升级。无论是“阳台农业”、“三产融合”还是“村庄景观化”,新型产业成规模、重科技、提效益,既环保又致富,温州农业正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为温州提供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稳固载体。
更为重要的是,新型产业刺激了农民意识的自觉,培养了他们敏锐的市场嗅觉,农业赚钱的路子多得很!他们想点子出主意让村子更美更吸引人,这里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变化:政府的投入逐渐地转化为老百姓自发的心愿,把家乡建设漂亮不愁发不了财。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外练筋骨皮”,而且有了“内练一口气”。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催生的新型产业已经返身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动力,这种循环发展的模式是温州农业产业化的最大收获。温州已经从建设美丽乡村进入到经营美丽乡村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