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德阳罗江博物馆 感受川菜川剧之父李调元

25.12.2014  16:49
 

采风团被罗江美景吸引

  “这个麻辣鱼好吃,那个豆腐味道不错……”两天来,“跨越发展 秀美四川”采风团对四川美食津津乐道,更有人表示,都不想离开四川了。四川有这样的美食,这要归功于清朝才子李调元,是他让川菜自成系统。今天下午,采风团来到德阳市罗江县博物馆了解李调元的生平事迹。

  微风轻轻拂过罗纹江,伴着河边的柳枝泛起丝丝波澜。古朴的太平廊桥把罗江两畔的城市建筑联系起来,市民往来无阻。三个大小水车在江畔悠悠的转动,从江里舀出来的水到了半空中然后呈线掉落下来,发出哗哗的细水声,犹如山涧溪水一般。罗江博物馆就坐落在江边的玉京山上。

采风团来到罗江博物馆

  据了解,罗江县博物馆是反映罗江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里面有现有罗江历史人文馆、文物陈列馆等七个展馆,这些展馆,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罗江历史文化的内涵,对于以先进文化引领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其中尤以关于李调元的展馆居多,包括李调元手书书序石刻馆、李调元生平馆、李调元著述陈列馆。

  “李调元出生在四川省罗江县云龙山扁担湾,清代文学家、诗人、文学理论家、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语言文学家、朴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民俗家、社会学家、出版家、藏书家、全才大学者。”听到罗江博物馆讲解员一鼓作气介绍李调元时,采风团成员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原来他有这么多名号。”

讲解员向采风团介绍罗江博物馆情况

  更重要的是今天享誉川外的川菜,李调元功不可没。据了解,他的父亲李化楠在宦游江南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带的烹饪资料,李调元便将这些手稿加以整理,又加上他自己在广东、京都、新疆等地了解到的烹饪方法互为参考,写成一本专谈饮食文化的《醒园录》,一共记载了菜肴39种、酿酒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及食品保藏方法5种。就原料而言,有山珍海味、腌渍食品和普通原料;就食品及烹制方法而言,虽然有一些北方及欧洲、日本的食品和制法,但大多数则是典型的江南民间菜及制法。

  此外,李调元还工于川剧,被称为川剧之父。他提出“戏曲应该合乎人情”,“应该各自成体”,不要公式集约化,要有创新精神。他还把元人杂剧、明清的一批传奇剧本移植、改编成川剧,搬上舞台。他醉心乡土文化、倡导川剧艺术并身体力行,辞官归乡后他经常“自敲檀板课歌童”,带着戏班到成都、绵阳等地演出,因此他对川剧的贡献得到人民的尊敬和肯定。

  讲解员还向采风团成员介绍了李调元从出生到入仕,再到被诬陷淡出官场,最后老死的结局。大家对这位有意不能舒的清朝才子的结局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