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特工?NO 他们是社情民意雷达

21.11.2013  20:24

四川日报网(记者 安微)浏览成千上万个网页,筛选提炼热点难点话题,形成简明扼要的分析报告……这是我省网络舆情中心舆情研判室分析师们每天的工作。

我国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从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网络舆情分析师这一新兴职业也走入大众视野并逐渐成为政府和大型企业“哄抢”的人才,今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网络舆情分析师正式纳入职业培训序列,我省各级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近年来也纷纷拥有了专属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队伍。

然而网络舆情分析师在人们眼中依然神秘莫测,也因此被冠上“网络特工”之名。带着好奇,记者走近、了解真实的他们。

他们不能只靠新技术 敏锐度判断力更重要

网络舆情分析师不乏统计高手、图表专家,正因如此,外界对他们产生了“技术达人”的想象。

虽然我们偶尔会用到数据统计软件和一些辅助性工具,但大部分工作都不是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的。”省网络舆情中心舆情研判室主任任彤成为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已近5年,在他看来,“舆情分析是脑力活,每天泡在网上,从海量的信息中怎么抓出关键的部分,不仅要看网民关注的热点,还要结合国内的新动态和省内政府工作的实际来筛选和分析。”也就是说,网络舆情分析师不仅需要office软件及常用图表软件操作熟练,也需要较强的新闻感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

换句话说,这项工作跟媒体的工作很相似,只不过我们更注重对线索所指事件的广泛挖掘和深度分析、建议。”任彤说,“除了对文字功夫的硬要求外,敏锐度和判断力是必不可缺的素质。

此外,网络舆情分析师还是新媒体潮流的“追随者”。“微博、微信,这些新玩意儿出现的第一时间我们就要开始体验。通常我们被要求比一般人更快地熟悉这些新媒体新工具的使用。”网络舆情研判室的一名分析师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对舆情才能有更全面、准确的把握和判断。

      他们不是领导“眼目” 而是解决问题智囊团

三年前,廖高平还是一家报社的编辑,转行后的他现在是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舆情采集分析系统,以及各大新闻网站、论坛、微博。

我们绝对不是人们口中的‘五毛’,也不是大家想象的‘CIA探员’,我们的工作是通过阅读网上的信息,发现和分析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方收集解决建议后,形成每天的舆情日报,提供给决策者作为参考。

对政府来说,网络舆情分析师是倾听社情民意的雷达,是解决问题的智囊团。“网上有人说我们是领导的‘眼目’,但其实我们的重心不在监测,而在研判,是冷静的观察者。”在任彤他们提供的舆情日报里,除了国内外大事件,就是省内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其中又以民生问题居多,“百姓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相当于一个智能过滤器,让该得到解决的事情能传递到领导手里,并且把民间的建议经过规整后让他们听到。

如何对未经验证的网络言论保持清醒头脑?如何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保持平衡?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提供独立客观的分析报告,对于网络舆情分析师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

我们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也存在于内化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虽然现在没有成文的条例来约束我们,但坚持理性和准确性是基本的原则。”任彤说。

我省出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明确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