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恐怖主义:安全威胁不容忽视

22.07.2014  00:36

  第六十八届联合国大会第四次评审并通过了《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根据中国提出的修改意见,这份决议首次写入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内容。面对网络恐怖主义,各国应携手打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

  信息时代,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国家政治、军事、外交以及众多关系国计民生领域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科技进步让人类享受文明进步的果实时,也为恐怖组织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

   恐怖组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活动都可列入网络恐怖范畴

  1997年,美国加州情报与安全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柏利·科林第一次提出了“网络恐怖主义”一词,认为它是网络与恐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同年,美国联邦调查局专家马克·波利特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认为“网络恐怖主义是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针对信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的攻击活动,由次国家集团或秘密组织发动的打击非军事目标的暴力活动”。此后,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电子圣战”“网络圣战”等提法相继出现,它们更突出了活动发起者及其目的,以区别于通常意义的网络罪犯和黑客。

  尽管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恐怖主义一样,恐怖组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活动都可列入网络恐怖范畴,包括恐怖宣传、招募人员、传授暴恐技术、筹措资金、组织和策划恐怖袭击、实施网络攻击和破坏等,都应视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

  网络空间匿名、庞杂的特性使恐怖分子更易藏匿其中,边界和距离的“终结”,理论上能让恐怖分子在任何地方实施行动。每个芯片都是潜在的武器,每台电脑都可能成为有效的作战单元。恐怖组织编织起一张复杂的网,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即使组织的大部分被破坏,他们也能独立完成行动。一次网上攻击的发生通常没有任何明显征兆,而且很难判断攻击的真正发源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结合处成为恐怖分子最好的突破口和进攻点。

   与恐怖分子相关的网站数量增长迅速,遍布全球,内容令人毛骨悚然

  在恐怖分子看来,互联网是发动心理战和宣传战的“天然战场”。“基地”组织头目扎瓦希里曾说,“我们正处于一场争夺人心的媒体战中”。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2008年报告称,“基地”组织已逐步建立起一个遍及全球的多层面网络宣传网,从制作到传播都有严格程序。它主要依靠四大媒体中心开展网上宣传,即“队伍”(属“伊拉克伊斯兰国家”)、“云彩”(属“基地”组织司令部)、“媒体委员会”(属马格里布地区“基地”组织)和“圣战之音”(属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这些机构制作的宣传品种类繁多,包括记录恐怖袭击全过程的录像并附带图示、声效、标语、字幕和动画等;还有各种网络杂志、实时新闻、文章、白皮书甚至诗歌等。宣传品上传互联网前,通常要送到所谓的“交换所”核验,同时确保信息实时更新。以色列海法大学传播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威曼统计,1998年与恐怖分子相关的网站有12个,如今已增至近1万个。2011年俄罗斯境内极端主义网站达7500家;东南亚地区以印尼、马来语为主宣扬极端思想的网站和论坛增长快速,“印尼解放党”“天堂圣战”等网站声势浩大。

  互联网成了恐怖分子交流和传授“技艺”的绝佳场所,也成为新生恐怖分子首选的“课堂”。一个名为“利剑”的“基地”网站每月虽然只开放两次,内容却令人毛骨悚然——恐怖分子公然讨论绑架和杀害人质的技巧。该网站还提供了其他一些教程,比如沙林毒气、汽车炸弹以及各种爆炸物的杀伤力和使用方法等。有专家利用网络搜索技术了解这些网站的现状时发现,2008年已有5亿个恐怖分子网页和帖子,其中讨论简易爆炸装置的就有数万个。

  恐怖组织利用网络大量收集各国政府信息,网络敛财向智能化发展

  开放的网络也为恐怖组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上内容包罗万象,恐怖分子既能获取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信息,也可掌握武器制造、黑客技术等。“9·11”事件前,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核能协调委员会、环保局以及疾病防控中心等机构的官网上包含大量有关美核武清单、间谍卫星、核武器生产工厂分布、紧急情况处理以及化学设备安全等方面的档案材料。在阿富汗发现的“基地”组织电脑中,就存有如何利用美国通信、电力、水力分布网的指示和计划信息,以及一些水坝的详细构造图。2008年印度孟买爆炸案中,恐怖分子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谷歌地图掌握目标地形,利用黑莓手机实时了解政府的应对部署。

  此外,恐怖组织的网络敛财已摆脱原始的汇兑募捐方式,朝智能方向发展。例如通过进入他人电脑,窃取银行卡、信用卡密码,盗取钱财。号称“网络007”的网络恐怖主义领袖特苏里曾盗取过3.7万张信用卡,总额达350万美元。又如幕后操纵网上赌球、博彩业,每年恐怖分子利用网上博彩洗钱、筹资达数亿美元。恐怖组织还打着“慈善”幌子骗取钱财,如利用与“基地”及塔利班联系密切的“全球救援基金会”、打着人道救援旗号的非政府组织网站等。

  恐怖组织的网上活动有了新的手法,呈现新的特点

  首先,脸谱等新媒体的普及掀起新一轮网络恐怖潮。

  有专家指出,社交媒体成了恐怖分子的“战略工具”,使恐怖分子可以直接“敲开”目标受众的大门,而无须等待访客上门。各大圣战论坛号召开展“脸谱入侵”行动,“推特恐怖”“优图恐怖”等屡见不鲜。2013年9月,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门购物中心恐怖袭击事件的制造者就对袭击事件进行了“推特直播”。

  其次,催生大量“本土恐怖”。“基地”等恐怖组织的“网上轰炸”开始把年轻人,尤其是西方的年轻人作为新鲜对象。

  全球伊斯兰极端思想网络“At-tibyan出版”主要负责向西方国家宣传,它刊登的《服务及参与“圣战”的39种方式》一文在网上非常流行。“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宣传视频亦针对英国等欧洲国家。视频中一位20岁的英国学生到叙利亚旅游后加入该组织,声称“工作不多,薪水不错,包吃包住”。借用这些招数,恐怖组织成功在美国和西欧国家“感召”了大量“白人穆斯林”并使他们化身为“圣战斗士”。“基地”组织也门分支前头目安瓦尔·奥拉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血洗肯尼亚购物主义的疑犯“白寡妇”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美国华盛顿智库两党政策中心担心,“美国面临的最大恐怖威胁不再来自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山区,而是来自于美国国内滋生的本土恐怖分子”。欧盟委员会内政事务委员马尔姆斯特伦称,已有1200多名欧洲人前往战乱地区参与恐怖主义组织的活动,若日后重返欧洲,势必构成威胁。今年5月2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犹太博物馆实施枪击的,就是一名从叙利亚战场返回的法国人。

  第三,“独狼”式恐怖分子激增,网络技术已成“独狼”赖以生存的血液。

  2013年2月,美政治风险评估公司总裁杰弗里·西蒙在《“独狼”式恐怖主义:了解它日益增长的威胁》一书中指出,科技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革命助长“独狼”式恐怖主义,人类即将面临第五次“恐怖浪潮”,即“科技恐怖浪潮”。“独狼”无须现身就可通过网站和社交媒体等工具获取各地信息,甚至直接实施网络恐袭。“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就专门制作、出版英文网络杂志《激励》,煽动西方极端分子发动“独狼”式恐怖袭击。2009年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案中杀害13名美军士兵的陆军心理医生尼达尔·哈桑、2013年4月在波士顿马拉松现场制造恐怖袭击的察尔纳耶夫兄弟都是受“圣战”思潮洗礼的“独狼”。

  第四,恐怖分子开始从利用网络转向攻击网络,激进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间的界线趋于模糊。

  网络上出售攻击程序、系统漏洞和用户信息的黑市遍布全球,甚至还可通过掮客牵线“买凶”,实施网络攻击的门槛大大降低。此外,激进分子、黑客、恐怖分子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不排除未来出现三者“合流”的可能。如名声赫赫的黑客组织“叙利亚电子军”,越来越多地插手国际国内事务,影响恶劣。2013年4月23日,该组织盗取美联社官方推特账号,谎称“白宫发生两起爆炸,奥巴马受伤”,美股市应声大幅波动,损失约2000亿美元。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版式设计:刘 慧

  图片说明:

  图①:2013年12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对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恐怖行为表示严重关切,明确要求有关国际组织加强对上述行为的打击力度等。图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中)在安理会参加表决。

  图②:2014年4月4日,美国得州基林,美国军方家属举行活动,悼念胡德堡军事基地枪击案中的遇难者。

  图③:2013年4月23日,纽约证交所工作人员在工作。此前,极端组织利用美联社推特账号发布白宫爆炸、奥巴马受伤的假消息,导致美股瞬间暴跌。

  图④:2014年6月24日,伊朗德黑兰,伊朗人抗议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极端武装。

  本版图片均来自人民视觉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1日 23 版)

 

文章关键词: undefined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