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网红盐”也是盐 别被“营销故事”带偏了

19.09.2022  02:50
▲网售夏威夷黑盐,113g标价148元。图/某电商平台截图

  近段时间,各类“网红”进口打破了人们对盐的认知。

  据《北京青年报》9月18日报道,本来,一袋400克的食用精盐价格在3元左右,而像喜马拉雅粉盐、波斯蓝盐、美国夏威夷黑盐、法国灰盐、盐之花……除了包装精美,形形色色,以原产地为“卖点”,价格更是贵得惊人。例如,一瓶425克的美国夏威夷黑盐售价即高达169元。

  其实,不管是普通盐,还是网红盐,不管是海盐、湖盐,还是矿盐、岩盐,其主要成分都是钠、碘等元素,核心功能都是调味。普通食用盐也来自天然世界,其成分和营养价值与网红盐相差无几,即便一些网红盐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也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砷和铀等元素,如果含量较大,反而对人体健康有害。

  而且,盐的主要成分是钠,此外的其他元素都可归入“杂质”范畴。如果网红盐所含的非钠“矿物质”元素较多,则意味着其杂质较多。

  按照一些商家给出的“网红盐所含的钙、镁、钾等含量比普通盐高,营养更均衡”的营销逻辑,粗盐比精盐应该更有营养。但事实和消费者的体验都证明,这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食用盐的营养强化剂使用和营养成分标注,我国有严格的管理标准和限定范围。按照原卫生部修订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食盐不得添加除碘以外的营养强化剂,其“营养成分表”标注方式,也只有“含钠”“含钠、碘”“含钠、碘、钾”三种。

  这意味着,其他所谓“矿物质”元素不在“营养成分表”标注范围内,也是不被允许添加到食盐中的。换句话说,食盐只是一种调味品,并非什么保健品或营养品,想要通过本来就有摄入量限制的食盐来补充“营养元素”,基本不靠谱。

▲某品牌喜马拉雅玫瑰盐的宣传文案。图/某电商平台截图

  商家给网红盐贴上“自然”“矿物质”“营养”等标签,给消费者讲美丽诱人的营销故事,或多或少都存在故意误导的嫌疑。《广告法》明确,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严格地说,商家讲的网红盐“营销故事”缺乏事实证据和科学支撑,这种虚假宣传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进而妨碍、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网红盐”不能靠“营销故事”误导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相关行业协会有必要加强对食盐消费的科普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增加对食盐的了解,提升科学消费素养。

  与此同时,也需联合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对网红盐营销行为进行针对性排查,依法给商家划清营销底线。如发现虚假夸大宣传等行为,则及时以约谈、查处、责令整改、曝光等方式进行干预,并向消费者发布警示信息,及时撕掉网红盐的误导性营销包装。

  当然,消费者也需理性消费,不要被一些商家口中网红盐的所谓非调味功能迷花眼,不要过多关注“”“”等主要元素以外的其他成分,相较而言,食盐的质量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撰稿 /  李英锋(律师)

   更多报道

   425克“黑盐”售价169元,相对价格安全更值得关注(红星新闻)

  真正值得关心的问题是,“网红盐”的食用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近来在网络上,各类“网红”进口盐打破了人们对盐的认知,喜马拉雅粉盐、波斯蓝盐、美国夏威夷黑盐、法国灰盐、盐之花……除了包装精美,形形色色,以原产地为“卖点”,这些盐的价格更贵得惊人。例如一瓶425克的美国夏威夷黑盐售价为169元,与普通袋装食用盐相比要贵了50多倍。

资料图

  网红经济方兴未艾,寻常之物在“网红”的加持下,往往也能身价倍增。关于“网红盐”,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售价不菲。实际上,在“网红盐”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高高在上的价格虽然是最刺眼的,但却是最微不足道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和追求有品质的生活。而生活的品质,往往体现在商品价格上。“网红盐”虽然单价不低,但以食盐的单次使用量来说,这也谈不上多么奢侈的消费。如果能因此感受到生活品质,似乎无可厚非。

  当网络卖家津津乐道于“网红盐”的各种神奇功效时,真正值得关心的问题是,“网红盐”的食用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以“喜马拉雅粉盐”为例,网络卖家宣称其包括铁、钙、镁、钾、锌、硅、铜等80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是名副其实的“盐中之王”。元素周期表一共有118个元素,撇去那些非矿物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各种矿物元素一共只有80多种。一粒盐含有几乎整个元素周期表,如果不是在自吹自擂,“网红盐”本身的食用安全性就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微量元素的不同,“网红盐”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但对于食用盐来说,这些钠、碘之外的微量元素统称为——杂质。

  2020年9月15日,“青海普法”就发布题为《青海这地方4家烤肉店使用玫瑰盐被查》的文章,文中指出:“玫瑰盐”产品未经任何加工处理,只是简单进行分装,起名“喜马拉雅玫瑰盐”,在包装袋上未标示执行标准、产品生产许可、营养成分表、生产厂商等信息。其作为食用盐销售和食用,其中的杂质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食盐安全隐患。时至今日,“玫瑰盐”不仅在争议中日渐壮大,甚至还带动了“网红盐”群体的崛起。以此为背景,有必要为形形色色的“网红盐”立一个规矩。

  现实中,“网红盐”大多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些“网红盐”是否通过正规渠道进口,并在接受检验之后合法销售?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网红盐”到底是以工业盐类别进口,还是以食用盐类别进口?如果“网红盐”是以工业盐身份进口,用于食品领域本身就涉嫌违法。如果“网红盐”属于食用盐,网络卖家就必须持有《食盐零售许可证》。

  相比起“网红盐”的价格,质量和安全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真问题。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志疆

点击进入专题: 今日热点精编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