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监管 都江堰防控传销不留死角

10.09.2014  15:12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闻名中外,八方游客慕名而来。近年来,河南、湖北、福建等一些外省籍传销人员,打着西部大开发、灾后重建筹集资金等非法名义,偷偷潜入都江堰,开启了传销非法的勾当。

防控传销,为5A景区正名

都江堰市工商局充分发挥打传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通过构建打击传销长效机制,划块分片、网格化覆盖,有效遏制了传销在都江堰的蔓延势头。

严密防控 阻击传销死灰复燃

早在2005年,外省传销人员陆续转移到这里,经工商、公安牵头,多次集中专项整治,以及“5?12”地震因素,传销曾在这里一度绝迹。随着都江堰灾后重建恢复,传销又卷土重来,并呈愈演愈烈之势。都江堰市打传办统一组织协调,多次集中突击行动,对传销人员聚集小区,出租房屋等重点场所,予以有力打击和清理,先后遣散传销参与人员数千人,防控传销收到了明显效果。

近年来,“1040”等新型网络传销的出现,其行为更加隐蔽,手法不断翻新,给执法部门在线索的掌握、证据掌控以及惩处等方面带来更大难度。打传办结合这些新情况、新苗头,及时转变防控观念,调整工作思路,通过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严密防控传销在都江堰市范围的抬头。

政府牵头 打传工作逗硬考核

灾后重建,都江堰房多价廉,部分群众防范传销意识较低,加之灾后重建就业机会较多,给传销可乘之机,一些传销人员一边偷偷从事传销活动,一边就地兼职打工。他们利用外地亲朋不知情的特点,以做建材生意、搞装修等名目,招摇撞骗亲朋好友前往都江堰,这些骗局都与灾后重建相关联,从而掩盖其传销本质。

对此,都江堰市打传办对辖区传销情况进行了大量摸排,因地制宜制定了《都江堰市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都江堰市相关领导任组长,工商、公安、综治委、宣传部、房管、教育、民政、法院、检察院、流管办和乡镇等,为成员单位的打击传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打击传销联席会议,研判当前传销形式,确定打击方案,安排部署打传工作。同时,按照统一分工的原则,成员单位每年打传工作统一纳入市上专项目标考核,对工作不力,履职不到位的单位,严格逗硬考评。

属地监管 网格化覆盖不留死角

游击战术是传销分子与执法部门对抗的常用伎俩,如何才能堵住死角,不给传销分子可乘之机?都江堰全市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社区,采取网格化防控,属地监管,就近查处的监管举措,将防控触角延生到小区、村社等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使传销人员很难在辖区内游动作案。

针对传销人员租赁民房,三、五人为一个家庭单位,在住宅内进行洗脑发展下线,从事传销活动的特点。都江堰市在防控传销过程中因势利套,充分发挥房管部门、物业管理、社区、村社干部群众的监督作用,将那些不属于本社区或本村社的暂住人口和无正当职业者,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物业管理人员加强日常观察,并及时向辖区工商所、派出所进行报告。一旦发现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立即报告,确保准确及时控制和查处传销活动。

今年,都江堰市捣毁传销窝点30余处,教育遣散传销参与人员1600余人,公安机关刑事拘留28人。在查处传销过程中,执法部门对传销人员统一登记建立个人信息库,一旦发现打击驱散后重新回到传销窝点的“回头客”,将从重处罚。据统计,都江堰在过去教育遣返的16500名传销人员中,回头率约为5%。

教育引导 提升群众防控意识

都江堰市将防范传销的宣传教育作为预防、警示传销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市先后印制《远离传销 人人有责》等宣传资料57000份。今年3月以来,先后走进成都市技师学院都江堰校区、四川工商职业学院等高校,组织在校师生开展宣传巡展、举办各类识别传销、抵制传销的知识讲座,接受大学生咨询等,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全市对重点区域和地段开展抵制传销、识别传销和打击传销的集中宣传,特别是民主小区、上游小区、流动人口多的旅游景点、汽车站、快铁站等传销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通过集中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光碟、设置展板、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当地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优势,对打击传销进行跟踪报道。不同形式和手段的宣传引导,不仅有效震慑了传销人员,也提升了市民防范、抵制、举报传销的自觉意识。

签订责任 全面创建无传销城市

目前,都江堰打传办正在以创建无传销社区、无传销村社为契机,在辖区积极开展无传销社区创建工作。选择条件好的社区作为创建试点,并通过创建无传销区(市)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商所—乡镇—社区,层层签订创建无传销社区责任书,完善创建无传销社区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无传销社区宣传、咨询等创建工作。通过以创建无传销区(市)县为载体,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打防结合、标本兼治传销的工作格局。

四川在线记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