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

20.10.2014  17:31

  10月17日下午,著名政治学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莅临我校,在狮子山校区学术厅作了题为“政治学的公理”的学术报告。校长丁任重、校党委副书记唐尚朴、副校长祁晓玲出席报告会,校党委中心组全体成员、部分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校长丁任重主持。

  俞可平首先分析了政治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现实政治生活与政治学公理的密切联系,强调从现实政治生活的大量事例中,可以提炼出一系列公理,包括:谁产生权力,权力就应对谁负责;执政能力建设与制度设计须坚持政出一门;由上至下的决策指令信息与由下至上的决策效果信息不能走同一管道;权力须受到制衡,并形成封闭的环;要坚持下属权力原则;每个行政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理性等。随后,俞可平在日常政治生活蕴含的政治公理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三大政治学公理并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详细阐释。一是人类社会有共同的政治价值。这些价值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尊严、安全、和谐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政治文明成果。二是人类要实现基本的政治价值,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政治生活的规范,它规定着政府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是人类发明了众多不同的政治制度,到目前为止,对于维护公民权利而言,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俞可平从民主的实质是人民的统治;民主是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民主是一系列确保公民自由、平等、人权的制度和机制;民主是“授权”与“限权”的制度机制等四个层面,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进行了解析,指出,一般而言,民主政治制度包括选举、协商、参与、法治、透明、分权等六大要素。俞可平着重强调,虽然上述公理是政治发展的共同规律,但这些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在世界各国具体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有两种完全一样的政治发展模式,因此,我国的政治发展必然带有自己的特色、必须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丁任重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当前政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学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中加强政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的制度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俞可平教授所作的报告内容丰富、视域宽广,全面分析了政治学若干重要范畴、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演变;集中阐释了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政治公理,通过政治学相关理论的学习,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要更加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俞可平简介:

  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哲学和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2008年被中国改革研究会等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全球年度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


丁任重校长(右)主持报告会


俞可平教授作报告


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