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不只七天挑战
手工爱好者用旧物制作环保日用品。
志愿者正在拔除空心莲子草。
英国小伙陈立参加保护云桥湿地志愿者活动。
一棵豌豆苗在装有有机肥料的花盆里茁壮生长。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帆布袋装下7天垃圾,100名环保爱好者向“不浪费”发起挑战,而更多的环保行动早已在展开——
“你知道自己每天产生多少垃圾吗?”相信很少有人认真计算过。成都环保组织“根与芽”的工作人员赵璐说,“成都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1.5万吨,人均垃圾产量1.1公斤,每周就是7.7公斤。”
为了呼吁公众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今年一群设计师在上海发起一项名为“不浪费”的挑战——让参与者将7天的垃圾装进一个帆布袋里,并将自己的体验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呈现。10月底,这项挑战接棒到成都,很快,有来自不同国家、行业、年龄的100名环保爱好者正式向“不浪费”发起挑战。而更多的行动早已在成都环保人士中展开。□文莎本报记者杨琳
A
挑战
一个帆布袋如何装下7天垃圾?
从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到睡前的一小盒牛奶,对于每天产生的垃圾,我们好像从未在意。不过,作为挑战者之一,英国人艾瑞克在成都的快餐店点了一个三明治后,有些懊恼:“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周是不应该产生垃圾的,但这也说明可能在不经意间,我们就产生了垃圾。”挑战的第四天,他的帆布袋里有一个快餐盒、一张包装纸和零星的小纸屑,“虽未实现零废弃,但是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了,感觉有一张网约束着我的每一个行为。”
“买咖啡自带杯子,纸张双面使用,用环保袋购物……拒绝浪费,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生。”成都石室中学高二学生肖可馨不仅自己参加“不浪费”挑战,还带动父母一起参与到低碳生活的行列里。同时,她还经常在班级里分享自己的环保体验。
昱浩是成都一家培训机构的老师。起初,他并未刻意控制垃圾产生的量,塑料瓶、餐盒、废纸……7天挑战还未过半,帆布袋的空间已经不足。当意识到挑战可能失败时,他变得小心翼翼,“我不再买饮料,也不再叫外卖,接下来的时间几乎实现了零废弃。”
B
创意
旧物如何换新颜?
根据“不浪费”挑战的规则,7天时间里,挑战者除了把攒下垃圾装进袋子,还要“装扮”他们的环保袋。挑战的最后一天,主办方会邀请每位挑战者参加“零废弃”派对,现场对环保袋以及废弃物进行艺术创作,然后举办艺术展。
11月12日,“不浪费”生活艺术展在成都春熙路揭开神秘面纱。成都石室中学高三学生陈美辰在废旧棉布上绘制的“环保名画”格外引人注目:维纳斯女神像被塑料包裹住身躯,水牛、鲸鱼的肚子里塞满塑料垃圾,少女提着环保袋想象着碧海蓝天,黑色小人张着大口痛苦地喊出“受不了一点塑料”……陈美辰介绍,这组绘画借鉴了雕塑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梦》以及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不过,模仿名画只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呼吁大家意识到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矗立在展区中央的大展板由50个绘满各式图案的帆布袋拼凑而成,袋子上的图案是50个小朋友以“环保”为主题创作的。蝴蝶在花草间翩翩起舞,大树长出脑袋和手臂……在孩子们的笔下,大自然不仅生机勃勃,还充满童趣。赵璐说,“当小朋友拿起画笔去表达自己对环保的理解时,这对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比任何环境教育课程都有效。”
在环保作品的左侧,一群手工爱好者围着一张低矮木桌,时而穿针引线,时而裁剪花样。打满小孔的空奶粉罐成为一顶创意灯罩;废弃的布料把方盒装饰成一个漂亮的纸巾盒,闲置的牛仔裤做成一个实用的手提袋……通过手工爱好者灵巧的双手,看似百无一用的旧物,变废为宝。手工爱好者刘薇说,“我家里的旧物都不会随意丢弃。当攒多了,重新将它们排列组合,又是‘新物’。”
C
探索
凶猛野草如何变害为宝?
其实,成都环保人士的行动早已不只在这7天挑战。
位于成都郫都区新民场镇的云桥湿地,是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10年,环保组织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康华中心”)一次社区调查发现,云桥村一片50多亩的沼泽地,白鹭聚集,水草丰茂。但空心莲子草生长疯狂,不断侵蚀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最常见的菱叶凤仙开始减少。2012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康华中心”启动湿地生态管理工作。
“空心莲子草根系发达,只能人工拔除。”“康华中心”创始人之一李叶说,自2013年起,“康华中心”几乎每个月都会组织志愿者前来拔草,少则10人,但不超过30人,“因为水源地禁止大规模人员活动。”拔掉的野草如果焚烧会污染空气,因此他们一直在探索低碳、绿色的处理方式。2016年8月,“康华中心”受“根与芽”将厨余垃圾变为堆肥的启发,决定尝试把空心莲子草制成有机肥料。他们与郫都区一家专业堆肥厂合作,经过多番试验,最终研制成功,并取名“多益润土”。
在李叶的办公室,记者见到这种土,呈颗粒状,比较松软轻薄。“但是目前‘多益润土’的有机质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李叶说。
D
问题
如何让更多人加入环保行列?
不过,无论“根与芽”,还是“康华中心”,都一直面临着人手紧张、志愿者流动性大的问题。
目前“根与芽”有全职员工5人,但是需要负责的项目却不下10个,涵盖青少年环境教育、公益讲座、生态社区建设等方面。赵璐说,“我们一人身兼数职,周末也是很少有休息时间,有时候会感觉很疲惫。”
志愿者流动性大,是“康华中心”最为棘手的问题。李叶说,志愿者服务时间很有限,最长3个月,“但就算他们只来一天,我们也要先培训,不然,他们很难分清楚哪些是‘好草’,哪些是‘害草’。”现在,“康华中心”专门建立了志愿者交流微信群,“让老志愿者在线上向新志愿者传授环保工作的注意事项。”
困难虽多,但希望也在。“现在政府、企业、个人对环保都越来越重视。”李叶说,以云桥湿地为例,自2012年起,成都市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同时,企业参与也更加积极,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和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公司员工经常参与湿地除草活动,有些员工还带着家人一起种树、拔草。此外,来自四面八方的环保爱好者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
编后
践行绿色生活,每个人都是主角
你随手丢弃的一份垃圾,如不能分解利用,有可能会进入土壤、进入海洋,最后回到你的肚子里。这是一条死循环,也是环保面临的严峻现实。因此,减少垃圾,绿色生活需要人们从自己做起。少点一份外卖、用可以循环利用的杯子打包咖啡……每一个人都为环保出一份力,聚沙成塔,明天就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