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上一朵科研之花正绽放——访我校科研青年才俊毛卉博士

12.10.2015  16:58

  毛卉,犹如花朵一般的名字,如卉木百折不挠,似花朵吐露芬芳。

  在我们四川师大的校园,也有许多像此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那样潜心钻研,默默耕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毛卉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日前,毛卉老师在环境催化材料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成果《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based on the entrapment of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in 3D ordered porous carbon》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arbon》上(SCI一区,top期刊,2016.96:75-82    2014年影响因子6.196)。该论文是毛卉博士继2014年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4年影响因子7.443)发表研究成果后,再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四川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在SCI一区期刊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也是近年来我校唯一一位在SCI一区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老师(SCI一区是指该期刊在本学科的所有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在前5%)。

  为了更好地了解毛卉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精神,记者来到化学院对毛卉进行了采访。按照之前约定的时间来到办公室时,毛卉正在撰写一篇科研论文。

  采访的地点是在实验室,没有想象中刺鼻的味道,也没有想象中高冷严肃的科学工作者,眼前的毛卉,带着亲切的笑容,温柔的说话声音,像个高年级的大学姐。


毛卉老师在实验室里潜心钻研

  “时间不一定堆出成果,但效率要高”

  作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访问学者、博士后,在完成博士后的课题后,毛卉选择回到了四川师范大学。

  记者了解到,毛卉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型非均相催化和两项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为了解决催化剂表面金属颗粒易脱落的问题,以更好的维持催化剂的活性,毛卉巧妙地将纳米颗粒嵌入具有反猫眼结构的多孔碳材料,制出了新型的非匀相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一氧化碳的氧化反应中表现了良好的催化性能,例如在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上,该催化剂可能更好地使有毒的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同时,在环境及能源运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有望加速水和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带来的有害物质的累积。目前该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目前,刚刚三十出头的毛卉已经发表过了17篇论文,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50,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7.443。她还主持了国家级项目一项、厅级项目两项。说起这些成绩,毛卉谦虚的表示,“这只是这个领域很小的一部分,不算什么”。

  谈及她的科研过程时,毛卉讲到,万事开头难,科研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查阅文献、与领域同行、导师、文献作者进行交流;空余时间,她会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与兄弟学校的同行们合作探讨,并从中寻找灵感;在南洋理工大学工作的两年,她积极参加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让她了解了许多前沿创新的观点,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提出选题,到实验操作,再到发表论文,毛卉将整个过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好的计划,能够让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安排时间,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我是一个做事情讲究计划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事先都会做很多准备,考虑很多可能性”,毛卉说,“四川师范大学的平台、实验条件等和一流的机构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就需要结合实际条件制定目标和实验计划”。


毛卉老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毛卉是这样总结的:

  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再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事情就会容易多  了。

  然后是“要有虔诚、踏实肯干的态度”,科研的成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当你低头一直走的时候,猛一抬头,你会发现与既定的目标相比,自己已经超过很远了”。

  如果不是记者问起,毛卉压根不提自己的工作状态。“时间不一定堆出成果,但是效率要高”,毛卉不是一个喜欢把工作带到生活中的人,也不崇尚不分白天黑夜的连轴转,即使是到了实验的攻坚阶段。所以提前做好计划,工作的时候全心投入,高效完成,这是她自己的准则,也是她对学生的要求。充分利用工作时间,也许就是毛卉仅用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查阅文献、正式研发、出研究成果等一系列工作,效率之高,让人叹服。

        任何科研的研究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毛卉坦言,实验过程中,也会状况百出,“有时候,你改变了所有参数,依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个时候首先应该沉住气,翻阅相关文献,然后要学会向他人请教,进行大胆充分的联想”。“这些困难不算什么,提前做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来”,谈及科研心得的时候,毛卉说“实验过程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也许会造成我们的挫败感,但当你解决掉实验中困扰已久的难题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无法言喻的”。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毛卉爱上了催化领域这个神奇的世界,并乐此不疲地工作着。

  学习的领路人,亲密的朋友


毛卉老师在给学生讲课

  在毛卉老师的学生心中,因为年龄差距不大,她是一个不摆架子、可以“聊得来”的“朋友型”导师,会在闲暇时候组织大家一起“享受生活”。

  研究生马崇迪告诉记者,“生活中,毛老师很随和、幽默,同学们都愿意和她开玩笑,甚至于一些个人的情感问题也会向她询问”。作为导师,毛卉不仅关心学生的科研,也关注他们的生活,逢年过节的时候,毛卉经常组织家在外地无法回去的同学一起吃饭,让他们不至于感到孤单。

            她也是一个要求严格会发脾气的导师,学生犯错的时候给予严厉的批评。

  在工作上,毛卉是一个学识丰富、学风严谨的老师。“她对学生要求严格,实验记录必须实时填写,避免出现误差;一周至少看一篇英文文献,写论文的时候,尤其是英文,一词一句都会让我们反复推敲”,毛卉的研究生沈跃跃说,“老师讲求效率,做实验都会限定时间段,这让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不至于懈怠”。

  激发学生内心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是毛卉一贯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很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指出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探索。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她的学生在完成每一项实验后,尤其注重自我反思学习。

毛卉的研究生刘茜补充道:“在实验操作上,毛老师也是一位特别细心的人。不论是一个很简单平常的操作,还是一个程序复杂繁琐的实验,她都会先给学生示范一遍、带着学生做一遍,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摸索。”虽然是导师,毛卉却从来不摆导师的架子,在她眼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学业有先后”,她认为,老师虽然接触学术的时间比学生长,但学生也有不一样的思想。她最想看到的,莫过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争论,通过争论,互相学习。

  科研强校,青年才俊任重道远

  毛卉这样形容科研,做科研就像要去爬一座山,山上遍布丛林和杂草,想很快找到一条上山的路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就像在砍树开荒,寻找一条路上去。而我们发表的论文,就是要告诉其他人,要到这山上去,有这样一条路。

  毛卉说,她的研究成果只是“绿色催化剂”这个大领域中很简单的一小部分。在她看来,荣誉,要辩证看待,是否获奖并不代表所做工作是否有意义,很多院士们所做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著名的诺贝尔奖也只是一种肯定的方式。无论如何,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大的热爱,也是我们现在最应该做到的。 

  机关三总支书记、科研处副处长何太平说,在我校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丰富和值得称道的科研沉淀。我校教师发表的被SCI所检索的论文数有着骄人的成绩,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校被SCI检索的论文在全国曾经排名第三十二位;很长一段时期,我校被SCI检索的论文发表量一直名列四川省属高校第一名。我校化学与材料学院青年教师毛卉在SCI一区发表科研论文两篇,是一个重大突破,为我校赢得了荣誉。科研特别是理工科的科研是年轻人的事业,学校希望毛卉老师和一大批年轻教师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树立远大理想和求实精神,勇于探索,积极开拓国际科研视野,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积累知识、能力和灵感,把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像屠呦呦先生一样,生产出高水平的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