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综述

18.01.2015  09:47
  走过2014年,四川迈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15年。

  回望2014,经济运行困难重重,多方面矛盾交织,严峻复杂形势下,四川清醒认知:最大的考验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如何防止经济滑出合理区间;最重的任务是在传统动力减弱情况下,如何通过改革和转型启动新的发展引擎。

  面临考验和任务,四川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展开新作为:这一年,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中央各项部署,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把握大势保持专注发展定力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前往经济总量占全省60%的成都平原经济区部分市考察。这是继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大小凉山彝区之后,王东明又一次专程调研区域经济发展。

  “加快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埋头苦干争创一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每到一处,王东明都深入工厂、车间、社区等调研,主题直指“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行动源自准确的谋断。

  早在2013年底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就已预判到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四川“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省情特征没有变,发展不足仍是四川的主要矛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决定了,四川必须靠发展说话。审时度势,科学研判,“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抓发展的定力”、“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就在这场会议上深入人心。

  保持专注发展定力,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

  2014年4月出炉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8.1%,增速几年来首次回落到一位数,同时出炉的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数据也大幅回落。

  “稳增长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势,要坚持工作主题不动摇,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提早应对、主动作为。”王东明的话掷地有声。而后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一系列“组合拳”出击。

  去年6月3日,端午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稳增长措施——《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印发:从工业投资、市场拓展、要素保障和政策落地等方面综合施策,力促经济回升。10月下旬,支持中小微实体经济企业加快发展的二十二条措施出炉,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我省更在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外贸及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宜宾、绵阳等市州及省直相关部门也出台切合实际的稳增长措施,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近年来少有。

  保持专注发展定力,调结构强力推进。

  省委提出,当前保持经济适当增速,关系到扩大就业、财政增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能为调结构提供多大空间。除加快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外,我省更注重新增长点的培育,大力引进高端现代产业,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工作才能抓得主动、抓得有效。

  一年来,尽管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下行的压力一直没有减轻,四川经济运行却在全国经济大省中交出一张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答卷——前11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全国高1.4和0.7个百分点,在前八位经济大省中分别列第三位、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全国持平,在前八位经济大省中列第二位。

  一年来,“三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激发城乡、区域发展活力,放大创新驱动作用。锁定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布局在四川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加速展开;“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速推进,预计全省城镇化率将达46.2%,释放出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向创新要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2万亿元。

  咬定目标坚定不移转型升级

  1月13日,一个消息从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传来:去年,我省淘汰涉及炼铁、炼钢、焦炭等30多个非煤矿工业行业505户企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还有一组数据:我省炼钢、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分别为全国2.6%、5.8%、0.1%,2014年实际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分别占全国的6.2%、6.4%、6.4%。

  数字背后是转型发展的决心。省委提出,宁可主动将经济增速降下来,也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纠结于经济增速的排位,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淘汰长期形成的落后产能,不但要有决心,更要有良法。四川的作法是:以政策为引力,市场给压力,汇聚成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2014年初,省政府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集中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炭等行业进行调整。一年来,主动退出、等量或置换、提档升级、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全省产业大盘。

  2014年5月14日,什邡市经开区的大洋冶金炉料有限公司的烟囱轰然倒地。这家曾年产1.5万吨焦煤、1000吨煤焦油,停产前每年有两三千万元产值的工厂是德阳唯一的焦炭化工厂。总经理杨家泉感叹:“现在市场不行,搞这种企业投资大、回报慢还是及早退出。

  从关注“经济增长”到更关注“经济健康”,我省提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向中高端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机会。

  高,体现在抓转型发展的谋略上。

  7月中旬,省委、省政府作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从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筛选确定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着力培育。我省明确,要通过筛选确定、重点发展一批高端成长型产业,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为长远发展蓄积后劲。

  补齐服务业短板:9月,我省从服务业中遴选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业等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以更大力度推动服务业发展。

  高,体现在抓转型发展的力度上。

  ——抓产业发展,我省确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后,迅即展开分类推进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调研以及发展座谈会,8月初迅速建立相关推进机制,10月出台相关工作推进方案,随即抓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抓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强力推进外,我省还提出,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项目不予审批用地、不予供应土地。

  ——抓科技创新,我省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去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200亿元,同比增长16.5%,24项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

  这一年,全省三次产业更加协调,服务业比重提升,工业结构加快调整,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传统资源型产业和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

   主动作为解难题抓机遇

  2014年底,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兑现市场开拓扶持政策,落实“开门红”市场开拓奖励资金1500万元、其他市场开拓专项2000万元;狠抓电力消纳,制定出台直购电试点、留存电量、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等支持工业用电的组合政策,降低企业成本约21亿元。

  数据背后,展示的是我省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困难和深层矛盾入手,分类指导、对症下药的工作思路。

  省委提出,新常态下增加了抓经济发展的难度,如果做到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速、量增质更优,都是非常现实的考验,倒逼我们必须付出更大努力,常规的抓法不行,通常的力度更不行。

  7月15日上午,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抓得更实更细更具体。事实上,这一要求贯穿全年:

   对症下药,精准发力——

  市场需求疲软——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等三大活动,助力企业拓展市场;

  产业发展困局——多次专题研究解决白酒、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成功组织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专项投资促进活动;

  企业融资困难——多次组织银企对接,甚至分纺织、食品等产业进行专场银企对接,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省委、省政府高规格举行县域经济工作会,“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整合资源,发掘优势——

  “请进来”: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科博会等重大投资促好戏精彩上演;“走出去”: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分赴欧洲、新日韩等,促进苏伊士环能集团等世界巨头、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四川。

  不仅如此,我省还组织钢铁企业与汽车企业、钒资源企业与钢铁企业等对接,调动积极因素,确保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

  一边着眼当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一边面向未来蓄积发展能量。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四川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大格局中来谋划,高度重视抓机遇。发现机会,需要远见卓识;抓住机会,更需要智慧勇气。

  这一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构想。省委提出,四川处于两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和支撑点,只要找准定位、运筹得当,完全可以在产业布局、互联互通等获得大的发展机会。由是,《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构想的政策措施出炉。

  这一年,我省积极对接国家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的政策,加快进出川铁路、城际快线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武引二期灌区等68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新增有效灌面102万亩。

  这一年,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的力量在强化;绵阳科技城比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执行“先行先试”4项政策,创新驱动的动力在增强;四川率先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方案,在成都部分区域搞起“试验田”……

  越是经济发展困难多,越需要从形势变化中找新的契机和动力。正是有着这样的深谋远虑、坚定决心,省委才能带领全川人民破除重重困难,保持四川这艘经济巨轮始终昂扬向前!(记者 董世梅 赵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