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全面竣工

26.08.2016  20:42

  通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万源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克服了施工战线长,二次搬运远等各种困难,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经2016年7月市自查验收小组的验收考评,一致认为:万源市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各项建设任务已按质、按量完成,项目建设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严、目标任务明确,项目规划设计科学,工程设施布局合理;项目建设集中连片,建设内容合理、质量达标,项目建设管理措施科学、规范、先进,科技措施选项准确,农耕农艺措施效果突出;资料、图片齐全,归档完整、洁净、规范;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耕地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保护;项目建设中,工程、生物、科技及农耕农艺措施等综合治理措施得到较好落实,使项目区具备良性生态环境,建成“三高”基本农田及生态农业基地,改后效果突出,综合效益显著。

  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建设,大幅增加了灌溉能力,改良土壤,扩大复种,调整种植结构,使项目区粮经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较大幅度增加。项目建设完成后,年可新增粮油产量323.4万公斤,增加蔬菜产量47.8万公斤,每年可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424.3万元,新增净产值550.8万元,人均新增纯收入601元。项目实施后,可节约用水83.5万立方米,按当地灌溉用水时缴纳水费0.2元/立方米计算,年可节约用水成本16.7万元。

  (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强化了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区“田地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基本解除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增强了耕地承载能力,强化了粮食安全。通过“四配套,三结合”,即农业措施、水利措施、田间道路建设综合配套以及科技措施综合配套,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宜种性和宜耕性,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承载能力;同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高产创建活动、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相结合,实现耕地质量提升,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切实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加快项目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早日建成面向达州市场的主要农副产品配送基地。

  同时,项目建设对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建设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支柱产业,推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一是有效大幅度改善和恢复项目区工程引输水,进一步增大现有水利工程在引水和输水方面潜力,有效增加灌溉水量,减少输水损失,增大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节水、高效的目的,节约和更加合理利用水资源。二是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腐熟还田,有效补充项目区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减少项目区农民群众由于偏施、重施氮、磷肥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平衡了作物生长与土壤供肥之间的关系,有效保护和促进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是通过蓄水保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保护水土,减轻土壤冲刷,促进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项目建设后可新增灌溉面积0.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8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0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1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改良土壤0.3万亩,新增机耕面积0.1万亩,控制水土流失9.27平方公里。

  项目建成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了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保证项目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构建和谐农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项目区周边及全市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