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高考本科硬上线首次突破3万人大关探秘(下)

27.06.2014  07:26

学有良教”做响“绵阳品牌

□ 本报记者 袁媛

2014年普通高考,我市填写了一份完美“答卷”——

全市本科硬上线首次突破3万人大关,高达31007人(不含保送、公派留学和艺体飞上线),约占全省1/3;本科硬上线人数较去年净增3889人,增幅达14.34%;本科硬上线率达62%,是全省平均本科硬上线率的近3倍;本科硬上线万人比达58.50,较去年增加8.28,增幅达1**8%。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本一硬上线人数井喷式增长,达到10281人,较去年净增2070人,增幅达25.21%。本一硬上线率20.28%,远超全省平均本一硬上线率8.18%的水平。本二硬上线25140人,占全市本科硬上线总数的81.08%。绵阳学子唐旭奕勇夺全省文科第一名,周斯宇勇夺全省理科第二名!

我市“本科硬上线率”、“本科硬上线万人比”再度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川,成功完成了“十四连冠”壮举,创造了普通高考高位求进,再创辉煌的高考奇迹。

成绩让人欣慰、令人鼓舞,是对绵阳基础教育的又一次认可,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肯定。“学有良教”做响了绵阳教育品牌。

选贤用能,完善校长选任与培养机制,打造一流校长队伍

如果把一所学校比喻为一艘在教育海洋中航行的大船,那么校长不仅是船长,还是船头瞭望者,要引领学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洪流中勇立潮头。校长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方向。

市教体局局长吴明禹表示:“一个好校长带好一支好队伍、办好一所好学校”。这一理念也充分体现在我市校长队伍建设之中——

坚持专家治校,德才兼备。在选拔使用校长人选上,既坚持政治上过硬,又注重选内行,选懂学校管理的专家。

为了强化对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市教体局出台了《绵阳市中小学校长行为规范八不准》,明确了校长不能当“走读”干部,工作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学校所在地;不能脱离教学一线,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等要求,避免把校长当“官长”,切实改进了校长工作作风。

为了优化校长队伍结构,我市加强校长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建立了校长人才库,形成了校长队伍“资源库”和“蓄水池”;在优秀年轻中层干部中重点培养校长、副校长后备人才,开展培训、进行实践,为他们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绵阳中学副校长魏东交流提拔到绵阳实验高中担任校长,南山中学副校长贾清仁提拔交流到绵阳一中担任校长,绵阳中学校长助理王朝红交流提拔到高新区实验中学……我市还积极推进校长交流,促进校长队伍良性循环,不断增强校长队伍的整体活力,有力助推全市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创新机制,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优质教育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环节。对此,我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了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一方面,从政策制度着手——

我市不断完善“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定期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先进地区异地培训、观摩和学习。今年,我市“十大民生工程”之“教育助学工程”中,也继续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干部、市级骨干教师师资培训的工作目标。

我市还推进教师“县管校用”试点,探索突破教师交流轮换机制体制障碍,力争每年教师交流轮岗面达到5%-10%。

另一方面,从各类活动出发——

绵阳中学骨干教师前往盐亭县富驿中学呈献了两堂观摩课,与当地教师分享了他们对教学理念的思考、课型的设计等;南山中学高三各高考学科备课组长前往平武中学,分享学科复习方法、资料和试题的编辑和使用……

今年6月,在市教体局启动“教育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后,南山中学、绵阳中学、市教科所等的名优教师深入了各县市区上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或举办学术讲座,大面积培训基层学校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

此外,我市还充分发挥绵阳教育城域网的功能,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实施“科研引领”行动计划为契机,推广教学科研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素质教育。

引育并举,畅通柔性引智渠道,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层次领军人才起到的引领作用不能小觑。

因此,我市鼓励各学校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如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具有突出业绩的副高职称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特级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市级及以上拔尖人才、用人单位急需的确有专长的高层次特殊人才等。对这些高层次紧缺人才,我市在引进时实行绿色通道,一事一议,按程序申报并及时研究解决。

为了从自身角度谋求提升空间,我市鼓励各学校从国内外教育科研领域聘请知名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担任学校教育教学顾问,指导学校教学管理或学科建设、学科竞赛等工作,开门办教育,借力借智加快发展。

依托实施的名师工程,我市先后选拔培养了一批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市级拔尖人才、中小学特级教师。今年4月,我市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青年骨干教师2472名,作为今后五年重点培养的对象。

同时,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按照学校办学规模核定教师编制,努力使师生比更趋合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原则,严格标准和条件,面向国内师范大学和在职教师公开招聘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和骨干教师,包括免费师范生和研究生,及时补充了师资力量。

薪火相传,绵绵不绝。建设一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所系,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更是我市再创高考奇迹、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