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聚焦顶层设计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
如今,改革已然驶入深水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绵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主要问题。为此,绵阳市聚焦顶层设计,围绕构建科技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深化各项改革工作,突破机制体制屏障,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
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近年来,绵阳市相继出台了《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实现加快发展的决定》、《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实施方案》、《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完善军民融合领域招商引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为科技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通过各项政策释放的红利,去年,科技城发展迅速,科技城建设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全年新增2569家,总量达到7108家。如今科技城建设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十三五”的五年至关重要,需要研究制定一个好的规划,为“十三五”的发展指好道、领好航。为此,绵阳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中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并于去年9月在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12次会议对文稿进行研究并原则通过。
比照执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顺利落地实施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再添政策支持。
为让先行先试政策顺利落地实施,去年以来,绵阳市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等先行试点地区的执行政策内容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文件;通过“以会代训”方式,面向在绵高校师生、院所科研团队及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及创新团队、党政干部开展了10多场次政策宣讲和培训,共计发放政策汇编近3000册,培训2600余人。
去年6月9日,财政部下发《关于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政策实行要求,科技城“一核三区多园”范围已开始实行政策。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2014年2月,绵阳启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以绵阳城市为轴,将产业发展呈南北两翼集中组团,实现对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产业集团、高校和企业的军民融合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布局,相当于再造一个绵阳。按照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项目支撑,到2020年,30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区将全面建成,并形成100平方公里集中发展区主体框架。
为推进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绵阳市进一步创新完善集中发展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破除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去年3月,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通知》,进一步理顺了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投入退出机制和主体责任,并明确属地财税、用地等优惠政策。去年12月,研究制定了《调整完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的方案》,调整完善集中发展区建设领导小组,在科技城管委会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相关县市区、园区建立相应机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和权责利关系。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去年9月7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包括四川在内的8个区域被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作为《方案》确定的四个省级行政区之一,四川省委9月8日召开常委会议,确定了将依托成都、绵阳、德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在成绵德率先实现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形成若干可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政策,带动全省逐步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不等待、不观望,绵阳市抓紧推进前期部署工作,在明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主攻方向为军民融合以后,积极对接省上的方案,抓好市上方案的修改完善和报批工作。迅速启动创新改革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组建、国家核医学基地建设、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和科技城大学筹建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