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精准发力拔“穷根”
“我去年开始养跑山鸡,已经出栏了一批。”1月6日,在大山深处的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坪乡永安村,村民吴柿君正忙着给跑山鸡喂食。吴柿君一家因病致贫,在各方扶持下,他去年出栏跑山鸡2000多只,全家一举“摘掉”贫困帽子。
吴柿君家里的变化,正在绵阳11.8万余贫困人口中上演。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如何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确保以后不返贫?绵阳咬定“精准”二字不放松,以秦巴山区贫困县、龙门山区高山区和丘陵地区旱山区为主战场,打出“3+10”政策组合拳,围绕“五个一批”,打响了一场精准脱贫的攻坚战。2016年,绵阳3.6万余贫困人口脱贫,73个贫困村“摘帽”。目前,经省抽查验收评估,绵阳已全面完成四川省下达的贫困对象退出任务。
扶持谁? 瞄准“三大片区”扶贫主战场
在三台县双乐乡王家堰村120余亩泥鳅养殖基地里,台湾泥鳅不时跃出水面。“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000多公斤。”基地负责人李晓川一边忙着收网一边说。靠泥鳅产业,该村30余户贫困户去年脱贫。
头顶“四川第二大城市”,但绵阳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找出真正需要扶贫的地区和人口,扶贫工作才有准头。
绵阳全面调查和分析各县市区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人口分布等情况,科学确定三大贫困重点区域:秦巴山片区、丘陵地区旱山区、龙门山区高山区。
事实上,绵阳面临的脱贫压力不小:秦巴山片区、龙门山区高山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欠账很多。而三台、盐亭、梓潼等广大丘陵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没有被纳入国省脱贫计划。
主战场找准了,接下来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绵阳按照“精准、详细、动态”的要求,深入细致厘清一本11.8万余贫困人口的“帮扶对象账”。
在摸清扶贫账本后,绵阳制定“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时间表,决定以连片扶贫开发为主,以促进贫困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在“三大片区”扶贫主战场,绵阳打响了一场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齐头并进的扶贫攻坚战。目标只有一个:确保提前一年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伍钦和同事经常下乡为贫困群众开展义诊、送医送药。伍钦是一名医生,他是医疗救助扶贫志愿者。去年10月17日,绵阳扶贫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下设各县市区扶贫志愿者服务队和医疗救助、农业技术、扶贫助学、创业等8个专业扶贫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有700余名志愿者参加。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近年来,绵阳大力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面力量,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大扶贫工作格局。
在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始终是主角。如何调动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2016年6月,绵阳市政协和绵阳市住建局在三台县光辉镇新河村推行“五要评分法”:要勤劳、要孝养、要和睦、要精神、要热心。扶持单位、镇村“两委”村小组代表和村里有威望的能人组成了打分小组,每季度对贫困户进行打分,并将结果在村委会公示,对于得分高的贫困户重点帮扶。自推行以来,贫困户的信心被“扶”起来,他们发展脱贫产业的热情高涨。
在这场脱贫攻坚中,有不少企业的身影。去年12月8日,在盐亭县安家镇青坪村,2.5公里长的水泥路将村子串了起来,贫困群众奔走相告。在“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中,绵阳一集团公司对口帮扶青坪村3年,除了打通村内环形路,还帮助村里发展特色产业。
怎么扶? 精准滴灌 把有限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坡地整治后,再也不用担心土肥跑掉了。”站在刚整理出来的土地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坪乡地坪村村民刘吉文欣喜地说,“全村整理出1000余亩土地,水泥路也通了,我们打算搞高山蔬菜种植和生态养殖产业。”
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绵阳的选择是,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要脱贫,基础设施先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绵阳加快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
绵阳的丘陵地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特别是三台南部地区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资源禀赋差、思想观念陈旧等因素制约,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多项指标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2015年2月,绵阳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入手,将该地区纳入了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暨丘区脱贫攻坚试验区,以发挥对全市丘陵地区脱贫奔康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已修建完成16.4公里县乡道路、350公里村社道路,建成2个新村聚居点,完成335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和390余户人居环境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绵阳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科学安排扶贫资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去年10月25日,随着5台集装箱货车满载着生猪驶离,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1+5”生猪扶贫养殖基地收获了第一笔收益:首批出栏的3296头生猪卖出了69万元,扣去人工水电等成本,全镇108户贫困户平均可分得4714元分红。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让贫困群众的“保障网”越织越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教育惠民工程的实施让贫困学生、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不输在起跑线上”。绵阳还通过整合资金和土地,去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投资4752.8万元,建成住房434套,2050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部竣工。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在绵阳吹响。绵阳的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朝“提前一年实现11.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坚实迈进。(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