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列“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 绵阳的幸福密码是什么

13.03.2014  09:53

  □本报记者 祖明远

  3月11日晚,绵阳市民兰曙东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中央电视台《2013—2014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国最幸福城市”颁奖仪式。在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等举办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绵阳获评“中国最幸福城市”二十强,成为四川省唯一上榜城市。

  作为一个西部城市,绵阳的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硬指标”并不突出,市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记者走访了部分市民与相关部门,试图解密绵阳的“幸福密码”。

说幸福:市民为听民声解民忧点“

  3月1日,新学期又开始了。听到隔壁学校早操广播声音变“温柔”,家住高新区黄家祠社区的张先生松了一口气。“我们现在踏实了。

  事情缘起于去年底,由于学校广播声音过大,家有孕妇临盆的张先生苦恼不已,最后向绵阳网络理政的书记信箱发了一封邮件。结果让他很意外: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整改。“群众看发展,不是光听枯燥的数据,而是从身边的变化来感受的。”绵阳市从一件件实事入手:有网友发帖反映绵阳公交老化严重,绵阳市主要领导便乘坐公交暗访,不久528辆新公交车投入运行;长虹世纪城一位市民写信反映城区乱按喇叭的问题,随后绵阳启动“城区集中整治机动车违法鸣喇叭专项行动”……

  在民生工程的制定中,群众意见得到了充分尊重。2013年初,一场民生工程大讨论在绵阳市展开。城市排涝排污、缓堵治堵、旧城改造……市政工程究竟该先建啥,绵阳请市民先说说看。

  对于幸福,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但高新区的张先生有自己的判断:“幸福就是你说的话,有人认真听,还有人认真解决,所以我要点个‘赞’”。

送幸福:让一线环卫工人有尊严有保障

  干了10年环卫工作的赵明霞与同为环卫工人的丈夫一起供养三位老人和正在读大二的女儿,生活虽有压力但并不窘迫。“但如果不是连续涨工资,也许我早都打破‘不借钱’这条底线了。”赵大姐说。

  赵大姐家的好日子始于2012年。经过两次上调,月工资由960元涨到1420元。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近4万元,几乎是2011年的两倍。作为一线环卫工人,赵大姐感受到的变化远不止于涨工资。2012年,绵阳为环卫工人修建20处临时休息站和157个工具存放箱,解决休息、饮水等难题;2013年,绵阳成立环卫困难职工救助基金,8月,两处环卫服务基地启动,环卫工可以洗个热水澡再回家……

  2012年,绵阳压缩市级部门行政经费,节省下的经费用于改善环卫工人、绿化工人等一线劳动者待遇;2013年,绵阳拿出2800套公租房定向供给农民工;为方便群众出行,城区空调公交车夏季暂缓执行2元票价……

评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幸福“加分

  本次评选中,“健康情况”首次超越“收入水平”,成为第一幸福“要素”。对于这一点,绵阳市民张兴才的感受最深。因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每逢秸秆焚烧季,张大爷必到医院“报到”。但2013年里,他只是例行检查去过一次医院。

  空气的变化源自发展理念的变化。“让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是最基本的民生。”绵阳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将空气质量作为民生大事来抓,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小春、大春收割季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0%。

  环境持续向好,但退休教师杨清平仍担心:如果治理只是“一阵风”,天蓝、地绿、水净的局面会不会昙花一现?直到2013年6月,绵阳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正式从考核制度上建立起“生态屏障”,杨清平彻底安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