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董发勤为绵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专题辅导报告

22.12.2021  01:5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12月20日,学校校长董发勤应邀在绵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作“科技创新与低发展”专题辅导报告。受绵阳市委书记罗增斌委托,市委副书记王华蓉主持会议。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付康,市政协主席李亚莲参加学习。

董发勤以“‘双碳’目标引领,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责任与行动”为题,从“双碳”目标的决策部署与政策体系、国外碳减排的进展与启示、四川“双碳”目标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优势、科技创新驱动绵阳科技城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四个方面系统解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理论问题、技术创新和区域实践,对绵阳科技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出了合理化、针对性对策建议。

董发勤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展现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有利于推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正陆续发布重点领域与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我们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做到先立后破,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

报告指出,国际社会在节能减排目标方面已经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实践探索。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区域,通过政策宣示、法律规定等,强化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设计。从技术创新视角看,高能效循环利用技术、零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封存”、负碳排放新型环保材料研发等核心技术及应用,为我国全面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还必须考虑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积极推进低碳健康农业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报告认为,新时代,四川肩负着建设“中国安全第一极”和“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双重历史使命。四川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水电、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地热、湿地、生物质能等较为雄厚的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了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天然气开发与利用、能制造与利用、晶硅光伏、能源装备、动力电池等绿色清洁能源优势产业,可进一步利用并放大比较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供给,进一步落实四川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

报告认为,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绵阳科技城可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要努力实现降碳、固碳和负碳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大力发展核能、氢能、节能建材等产业,培育发展地热能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建设无废城市,加强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和“双碳”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培养专门人才,为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报告认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三个导向”指导原则,通过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市场机制融碳“五碳并举”,攻克难关,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型。要依托国家政策、科技基础和绵阳资源禀赋,围绕“零碳电、绿色氢、循环碳、清洁热”等,建设新型专业化创新平台,构建高新技术研发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绿色低碳生态补偿标准与收益机制,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努力开创中国(绵阳)科技城碳中和时代。

绵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勤、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红,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学习会听取了辅导报告。

(王丽明 编辑)(党办校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