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创新机制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发展
绵阳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推动长远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坚持将基础教育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质量,有效促进公平,积极探索办人民满意教育绵阳特色发展之路。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优质均衡发展“新高地”
一是立足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将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均衡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方向,提出“高中教育树品牌,义务教育讲均衡”战略定位,将教育均衡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展到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建设100所示范性小学和初中 “双百工程”,推进名校、名师“双名工程”建设,遴选组建覆盖各层次各学科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库,精心打造13所省级校本研修示范学校、10个省级名师工作坊和1个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以“优质”帮扶“薄弱”形式振兴县域学校,采取“名校+弱校”“名校+乡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将15所城区名校与12所县(市、区)中小学、12所市直属学校与12所丘陵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开办北川绵中班、平武南山班等,联合开展管理经验培训、骨干教师培养、教学教研等活动,进一步缩小校际间差距,推动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确保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优质发展。推进高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提出并实施区域化推进特优生、特长生“双特生”培养工程,成功争取绵阳中学成为全国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加快建设27所特优生、特长生基地校,连续举办全国“双特生”培养研讨会,近3年五大学科竞赛获全国一等奖462人,7人入选国家集训队,高水平艺术生和运动员百余人,2名学生成为2022年冬奥会后备选手。全市现建成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等8所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9所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以高中为龙头的基础教育优势资源辐射逐步扩大,在绵学生享受优质高中受益面达90.4%。
三是创新监管监测,深化质量评价改革。建立“问题资源开发”教科研基本范式和“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质量提升模式,打造“教学质量监控平台”,通过对全市统考和区县(校级考试)大数据跟踪、监测、分析,实现学生教育质量监测全覆盖,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掌握全市和各县(市、区)整体发展现状,教师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及时找准知识、能力薄弱点。开发“生学堂”教学质量检测APP,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年级组及老师对学业成绩、学业情绪等管理数据的综合运用,为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改变以学生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校工作优劣的传统模式,建立“学生发展质量”“学校过程管理”“特色及亮点工作”三位一体普通高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对学校特色及亮点工作进行考核,建立“全方位+全过程”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引领学校多元办学、优质发展。
二、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好优质资源共享“直通车”
一是建立全市统一教育城域网。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计划,建成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远程教育及教育教学管理功能的中小学教育城域网,将全市628所中小学接入教育城域网,采取“统一计入、统一出口、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方式,打造出口带宽达8G的高宽带传输信息化网络系统,全市学校可共享教学资源并开展空中课堂、远程继续教育、网上考试等,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效避免县市区和学校信息化建设重复投入,推动市、县、校三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是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组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专家委员,建设“互联网+教育”云服务平台,打造“绵阳教育资源中心”和“绵阳教育公用服务平台”等多个子平台,汇集覆盖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科、版本、单元、章节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数字教育资源,通过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频道,为市、县、校、教师(学生)提供资源应用和空间服务,同时将课程资源向对口帮扶的壤塘县、红原县、昭觉县、布拖县全面开放,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全部学科、全体教师、全市学校和援建藏区彝区,全市70余万名师生受益。
三是建立教师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建成高中选修课学习平台,提供高中学生选修课程网上学习、测评和学分认定等服务,极大弥补了校本选修师资的不足。打造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向所有学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在线学时登记、培训项目过程管理服务。依托绵阳教育资源中心,开通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三个课堂”,实现师生网上学习全覆盖。目前,成功创建全国首批“青少年创客奥林匹克”实验区。
三、探索多元联合办学,激发教育事业发展“原动力”
一是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民办教育。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导,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民办教育为有益补充,社会各方参与的公、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满足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引进社会资本,通过合并校点、扩大名校办学规模等措施,建好绵阳外国语学校等17所民办中小学校。成立绵阳教育投资公司,集团化运作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南山中学实验学校、绵阳外国语学校实验学校3所民办学校,不断创新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30%随机派位+70%面谈的招生方式,实现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加强民办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管理,确保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规范有序。
二是产教融合办好职业教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规范办学、提升质量”为导向,设立500万元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订单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对接市域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00余个,推动20所职业院校与3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设立电子应用技术等15个示范专业和15个企业冠名班,政府对与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或冠名班且70%毕业生到该企业连续工作两年及以上学校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推动学校与大型企业建立人才招聘联席会议制度,对留绵就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给予一定住房补贴。目前年均输送专业人才2万余名,每年输出专业技术人才3.1万余名,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