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农业扶贫成效显著
绵阳市近年来狠抓秦巴山片区、龙门山区高山村和丘陵地区旱山村三大片区扶贫攻坚,以建设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形成了村组道路网格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乡村旅游上台阶的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01元,同比增加514元,增长10.1%,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135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75.2%。
一、强培训,提升脱贫能力。扶贫先扶智,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对种、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各县市区出台了《干部驻村帮扶方案》,启动交流挂职“百人计划”,组建驻村工作组520个,选派520名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制定帮扶规划、扶贫台账520个(本),实现了领导部门(单位)联系指导贫困县、村和贫困人口;干部驻村帮扶、制定帮扶规划和第一书记选派“四个”全覆盖。全市共组建市、县两级宣讲团10个,累计举办培训班73场次,受训群众1.5万余人次,实现培训1人,输出1人,致富1家的目标。
二、兴产业,找准致富门路。针对全市2个秦巴山区片县、16.88万贫困人口,制定了“摘帽”时间表和脱贫路线图,分别落实到扶持生产和发展就业。发展猕猴桃、核桃、车厘子、葛根、藤椒、香菇、魔芋、茶叶、道地中药材等优势作物23个、大鲵、北山羊、土鸡、梅花鹿等特色养殖产业基地18个,新建高质量特色产业基地1万多亩,其中:种植经济作物2972亩,栽植特色水果16500株,中药材1398亩,高山蔬菜1421亩,同时发展土鸡养殖36940只。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形成了跨乡连片、独具特色的种养业发展规模。安特药业、圣迪乐等一大批龙头企业扎根贫困村,吸纳贫困群众就业。
三、拓发展,兴办乡村旅游。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市在贫困村建设乡村旅游点15个,其中有12个点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如北川的猫儿石村、石椅村和平武的银岭村、五星村等一批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快速脱贫。全市开办农家乐80余户,带动就业人员1000余人,今年上半年人均增收550多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