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进警营:绵阳市共建立县级社区戒毒康复中心18个

27.06.2016  09:45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谯娇)面对日益严峻的禁毒形势,绵阳市禁毒委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推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31工程落地见效。“6.26”国际禁毒日前期,记者走访了绵阳市安州区、梓潼县、北川县等,了解当地创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方法,发现它们都本着“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据记者了解,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绵阳市禁毒委针对吸毒人员危害灾后社会稳定的现状,在安州区建立了第一个板房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对维护灾后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绵阳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通知》,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职责、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经费保障和场所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2009年12月,绵阳市政府在安州区召开了全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推进会,总结推广安县依托禁毒志愿者队伍开展社会矫治、社区帮教的戒毒康复工作模式。随后,绵阳全市各地纷纷学习借鉴安州区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夯实了绵阳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基础,目前全市18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投入建设资金360余万元。

在体制机制和保障问题基本到位之后,公安禁毒部门单打独斗、戒毒康复人员执行流转不畅和脱管失控严重等问题,是制约吸毒人员管控率和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的“瓶颈”问题。为此,绵阳市禁毒委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全面核查在册吸毒人员。提炼出“摸、建、管、帮、跟”五步工作法,即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动态管控、帮扶指导、跟踪问效五步工作流程,要求各地全面清理核查在册吸毒人员。各地纷纷成立社区民警、禁毒专干、镇村(社)干部和网格员为成员的排查小组,全面核查辖区在册吸毒人员。通过入户调查、见面排查、电话联系、详细登记等方式集中摸排,逐一甄别掌控现状,落实收戒管控措施。司法、人社、民政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全面跟进,严肃倒查问责,全程跟踪问效。尤其是公安机关充分利用工作源头优势,主动对接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和场所,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报到率。迄止目前,绵阳市已核查在册吸毒人员11780名,动员987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报到检测建档,完善动态管控信息4318条,逐步实现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实”的工作目标,为禁毒信息化实战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撑。

记者了解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本身是一项新生事物,尽管国家和省禁毒办推出了不少先进经验,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没有现存的模式可复制。绵阳市立足本地,打造样板,不拘一格,创新发展。多年来,绵阳市总结推广了安州区集技能培训、禁毒宣传和社会帮扶、家庭创业、个人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绿荷花阳光家园”模式,梓潼建立“五位一体”帮教小组和“一人四卡”管理模式,盐亭创办劳动培训基地,搭建回归社会平台等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模式,成功培育安州、梓潼、盐亭为全国、全省、全市社区戒毒康复示范单位,命名北川安昌镇、平武龙安镇、三台潼川镇和高新区普明街道为全市社区戒毒康复示范点。

还结合逐步推行的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对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办理居住证的吸毒人员,在实际居住地落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措施的制度,并认真落实必送必接和动态管控措施,建立健全强戒出所人员与社区戒毒康复场所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无缝衔接机制,通过网上信息与管理档案比对、责令决定与网上信息核实等方式,加强对决定、报到、执行、尿检、录入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切实解决好异地执行、出所衔接、脱管失控、场所空转等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地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推向深入。

迄止目前,绵阳全市共建立县级社区戒毒康复中心18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150余个,“五位或七位一体”帮教工作小组1538个,1824名戒毒康复人员实现了实实在在就业,1436名社区康复人员经申报认定三年未复吸,有的还成长为中小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