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以创新领航打造经济升级版

16.05.2014  11:49
核心提示:绵阳,这个曾经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灾面达96%的地区,在灾后重建中,始终坚持把产业的发展振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了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       自从美国的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宣称有十种力量碾平了这个世界,我们才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已经置身于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相同的一个世界。

        在这个已经由金字塔型变成扁平型的世界中,要想不沦为世界的“打工者”,成为别人大脑的工具,你就必须学会创新。因为只有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才有新的发明与创造,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与领跑者;只有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才能推进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转型升级。

      绵阳,这个曾经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灾面达96%的地区,在灾后重建中,始终坚持把产业的发展振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了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

      视角1:转型升级之新引擎

    ○布点占位,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

        这条当初由绵阳通往北川的“救灾生命线”,眼下正俨然成为绵阳一条最具活力的“产业发展带”。

      在这条被称作绵(阳)安(县)北(川)的产业带上,绵阳新晨动力公司的宝马N20发动机生产线正在火热建设中。这是宝马百年历史上首次对外授权生产作为汽车“心脏”的发动机。

      这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企业首次与国际业内顶尖公司深层次合作的项目,预计今年6月将实现一期工程的投产,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宝马的中端主力车型。全部达产后,将形成10万台N20发动机的年产能,助推新晨动力打造“中国第一自主品牌发动机”。

      而依托这条产业带上所布局的华晨汽车南方基地、中国重汽西南基地、川汽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龙头骨干企业,绵阳加速推进绵安北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设,计划到2017年形成年产50万辆整车、50万台发动机、50万台变速箱生产产能;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成为我省继成都、资阳之外的四川汽车第三城。

      创新驱动,产业领跑。在灾后产业振兴中,绵阳在科学推进富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等“2+4”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科学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点占位。

      特别是去年以来,绵阳科创园区在全国所建的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千兆示范网,九洲的空管通航与北斗导航等核心产业,长虹的家庭互联网,浪潮的云计算中心,保和富山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富临的新能源汽车,IBM落户绵阳所建立的大中华区首个大数据分析竞争力中心等一个个项目长势喜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20家,实现销售收入达789亿元。

      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为引领,绵阳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成为“省内核心、西部前列、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的创新型城市。

      视角2:转型升级之新亮点

      ○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专利成果井喷式增长

      “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像是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一粒粒种子,今天的种子就是明天丰硕的果实”。

      在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仅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这里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就有六项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4月9日,绵阳维博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环境电场测试仪、便携式γ能谱仪和高纯锗辐射剂量检测仪三款新产品正式面市,该成果不仅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核电站、特种工矿企业、医院、环保检测部门、核物理实验室、反恐处突机构等领域。

      4月25日,绵阳光迅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虚拟激光键盘正式亮相,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键盘概念,融合了激光显示技术、模式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目前,类似产品全球也只有韩国、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

      5月9日,绵阳星宇电子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声波定向扬声器正式面市,这一典型的军民两用高科技成果,可以让声音像手电筒光束一样在空气中定向传播,“让广场舞所播放的音乐不再扰民”,同时也可以作为非致命武器,装备陆、海、空和武警等部队,用于驱散、警告不明人群威胁,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

      “从去年5月,绵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以来,绵阳平均每月都有上百家的科技型企业诞生。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认定科技中小型企业就达到2581家。”绵阳市经信委相关人士颇为欣喜地告诉记者,“去年绵阳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分别增长38.6%和66.2%。”

      大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打造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产业生态和多种经济成分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是绵阳决策者走“科技立市、工业强市”之路,推进“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的一重要之举。除了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及其八大极富含金量的政策外,在干部考核上绵阳也祭出“重拳”——将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与发展的实绩,作为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奖励的重要依据。

      面对这一春色破潮的发展态势,年初,绵阳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目标进行调整:原计划到201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而按照新的目标,今年则将突破4000家。

      视角3:转型升级之新动力

      ○打造政策“洼地”,构建创新“高地”

      接过200万的创新团队资助资金,绵阳芯连芯通信科技公司董事长袁晓君,这位曾在美国IBM等国际著名高科技公司研发核心芯片多年的海归博士,更坚定了在绵阳打造中国科技城光电产业园和中国西部光谷的美好意愿。

      就在去年12月29日,绵阳市委、市政府举办的高规格人才工作会议上,绵阳方面十分慷慨地拿出1670万元的真金白银,重奖24个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以此推进绵阳创新人才汇聚地和高新技术集中地的建设。

      在产业振兴与转型升级中,绵阳启动了“千英百团”聚才计划,提出到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引进、培养“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符合绵阳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社会事业领域发展所急需,能推动重大项目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高层次人才1000名,创新创业团队100个,并对认定的创新创业团队每个给予100万-200万元财政资助。

      绵阳市政府研究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也是绵阳奋力建设创新创业高地与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一大重要内容。特别是去年以来,绵阳20余项极富“含金量”的政策陆续出台,包括“实施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创办(领办)企业”、“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并设置了1000万元的专利资助与奖励专项资金、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担保资金以及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办小微企业的扶持资金,以期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人才和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这些“高含金量”的政策,让何韬、李科、张天然三位“拎着挎包”从沿海回乡的大学生,一年间就将一家20万元起步的小微企业,做到了年销售收入过300万元的成长型企业;四川思迅也在这些政策的助推下,从一个注册资本30万元的作坊式工厂,迅速成长为一家年产值近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

      如今,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已然成为绵阳重塑经济版图的亮丽底色与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