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三台:内外兼修打造美丽新村

09.12.2014  12:50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美丽的田园风光、自然的风土人情、纯朴的乡风民俗,是我们理想中的乡村印象。

    近年来,作为我省百万人口大县的绵阳市三台县加快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不断培育壮大农村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开拓农村文化阵地,强化民主管理,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这种“内外兼修”的发展思路,不但换来了村民富裕、乡村美丽,更让村民们过上了有品质的生活。

    山村如画——

    农民也过上了

    社区化的新生活

    永新镇永征村就是三台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这个昔日偏僻落后的干旱村,如今已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宜居的农村新型社区,当地农民也过上了社区化的新生活。

    该村支部书记李中英介绍,汶川大地震过后,该村按照“川西民居”风格定位,进行新村居民聚居点建设,通过群众自筹、上级补助等方式,集中对全村72户农房进行了风貌和功能提升。同时,硬化村社道路9.75公里,铺筑碎石路1.75公里;新建林间作业道12公里,整治农毛渠7.62公里,精修山坪塘8口,建设蓄水池30多口。

    开展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首先带给永征村的是产业之变。6年前,永征村没有一棵枣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确立了“1+3+2”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以米枣为支撑,以林下种植、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为配套,联合川农大、省农科院建立了米枣科技园和加工物流园,让山林田野开始“流金淌银”。该村还引进了投资商建农家乐,办生态农庄,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变成了田里“上班”的新农民,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今年,三台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目标,统筹产业新村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力量率先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围绕目标,按照“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原则进行示范片建设,全年投入项目资金达6.8亿元。

    在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同时,三台还继续巩固和提升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成果。发展米枣避雨高产栽培高架400亩,新建品种改良繁育大棚100亩。进一步完善4个新村聚居点的配套设施,新建农房127户,完成农房功能提升530户。

    如今,在与永征村毗邻的崭山村,通过做强以米枣为主的1个主导产业,发展好以立体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为主的3个配套产业,建设起米枣产业示范园和加工物流基地2个支撑体系,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田畴放歌——

    奏响“新村带产业,

    产业促新村”新旋律

    田畴间,沟渠纵横贯通,道路交通相连;村民活动中心歌声飞扬,老人妇女翩翩起舞……

    这是记者在花园镇涪城村见到的场景。2012年底,涪城村被确定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同时也被纳入涪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和提升田间渠系和生产道路。

    作为涪城麦冬主产区之一,该村常年种植面积达1800亩,仅此一项总产值就达3000万元。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倡导下,当地农民大力发展立体高架蔬菜,亩产值达5000余元,成为农民增收亮点。

    “今年,通过统筹产业新村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中力量推进涪江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三台县新村办负责人介绍,涪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覆盖花园、永明、立新、芦溪、刘营5个镇乡38个村,涵盖人口近7万,示范片内基础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产业基础扎实,主导产业涪城麦冬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名牌产品。

    在推进涪江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通过加快完善示范片内“2+2”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麦冬产业,探索总结出“药—粮—菜”、“药—菜”套作的路子,亩产值达2万元。加快推进100万头生猪产业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500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村社道路51公里,硬化入户路47公里、田间作业路73公里,新建、改建沟渠110公里。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形成村民办事“一条龙”服务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坚持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积极引导2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农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2014年,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1.2196万元,增长20.3%。

    在统筹推进涪江、永新两个示范片建设的同时,三台还分类选择了芦溪镇五柏村、立新镇高棚村、塔山镇白龙村等15个不同地域特色的行政村,整村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通过两个新农村示范片和15个幸福美丽新村的引领带动,全县连片发展现代经济作物产业80万亩,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5842个,塔山—石安、金石—建平两个10万亩现代粮油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全县开工新建和整治提升31个新村聚居点,新建农房2440户,52万农民初步实现了“吃水不用担、走路泥不沾、做饭不冒烟、办事不麻烦、产业大发展、村容大改变”的近期目标。(胡翔程刘玉明 赵越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