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剑南街道:乡贤赋能助推乡村振兴 “共富班车”跑出“加速度”

22.04.2023  12:06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1日电 (周韵)近年来,绵竹市剑南街道聚焦“乡贤资源合力、乡贤智库借力、乡贤带富发力”,全力打造“乡贤+”工作模式,推动党建与基层治理、人才培育、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努力让“共富班车”朝着乡村振兴“车站”加速前进。

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凝聚八方力量  蹚出治理新路

  春日傍晚,剑南街道五星村诚至诚广场上,三五成群的村民或是散步闲聊,或是载歌载舞,和美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新修建的小广场已成为我们休闲娱乐、传播文明乡风的‘精神乐园’。”村民李大姐的一番话道出了五星村开展“有事来协商”助力乡村治理的显著成效。

  基层治理,一头连接政府,一头触及民心。如何走出新路?剑南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龙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五星村搭建基层协商民主平台,选聘村干部、“五老人士”、乡贤代表、群众代表担任协商议事会成员,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多个主题,构建“党政善治、基层自治、社会共治”新格局,协商“村道安装路灯”“新建文化广场”“疏掏沟渠”等民生实事,助推为民办实事落地见效。创新探索街道选民代表大会制度,聘任知名乡贤、新经济人士、企业代表等作为选民代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收集民生问题,充分吸纳百姓意见,为街道发展建言献策。

  在剑南街道金隆村文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坝坝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谈变化、话发展、畅未来。“我读你听”“你问我答”等环节将现场的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

  为推动基层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提升”,剑南街道组建了16支“土专家”宣讲队,邀请乡贤、新经济人士和各条战线统战人士、退休老党员、老支书等人员担任专家,将学习“课堂”搬到村民院落、文化广场、田间地头,将“书面语言”转化为“乡音土味”,打造以“土专家”“土教材”“土办法”为主要特点的“乡土味”宣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遏制陈规陋习,传播文明乡风。

  引聚八方之智  激发乡村活力

  剑南街道山牧农业猕猴桃种植基地里,陈元汉穿梭在树下,忙着春季田间管理。

  2013年,陈元汉父亲在绵竹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红心猕猴桃。2017年,在国外读书的陈元汉回国后,决定跟着父亲一起创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这些年,陈元汉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公司不仅实现了科技助力提升猕猴桃产量和品质,并通过“公司+农户”的划片区管理,将土地返租给农户,将当地普通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如果农户想要自己发展种植业,陈元汉还会免费教种植技术,实现以创业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创业。

  在柏杨村,新建的“专家大院”已经投用,并将不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田间微课堂、“田秀才”大讲堂等活动。通过现场指导、专题培训、现身说法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为种养殖大户说要领、教技术、传经验,为乡土人才蓄能充电,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乡土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支撑。近年来,剑南街道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两条主线”,在柏杨村以“专家大院”为中心,通过乡贤牵线搭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10大行动,挖掘专合社、家庭农场等各类致富人才30余人。五星村成功回引以秦永亮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工,成立绵竹市渔之缘家庭农场,养殖加州鲈鱼、罗非等高端特种鱼,通过水循环达到鱼菜共生,实现五星村由家庭农业种植逐步向集约型农业转型发展。同时,创新“乡贤+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通过乡贤资本引入、产业基地培育、专业合作社指导、村民投工投劳,发展树莓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走出了“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示范带动农户年人均增收千余元。(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