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巴山最美脱贫花

18.01.2018  00:11

 

 

巴山大峡谷红叶。王利 摄

 

巴山大峡谷。张国述 摄

 

庙安乡八庙村盛开的李花引来游人络绎不绝,为当地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 王梦 摄

        □丁小平 桂学军 王兴寨
    数九寒天,行走在达州市宣汉县4271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给这块古老土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在茶河镇圣水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产业扶贫给这个曾经落后的村庄带来的巨变。村里大多数的留守老人都在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里的果蔬产业园打工。如今的圣水村,村民住进了小洋楼,出门走的是水泥路,做饭用上了自来水,村里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从圣水村进入连绵群山之间的黄连村的土家新寨,从平坝到丘陵,再到巴山大峡谷,全县211个贫困村,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温度。
    2019年宣汉县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作为一个全省建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宣汉脱贫攻坚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宣汉底气十足!这底气,来自于中央、省、市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来自于过去几年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累积的经验。宣汉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在这块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绣出了巴山最美脱贫之“”。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2017年,宣汉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4亿元、同比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亿元、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万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3元、增长10%。
    2017年,宣汉脱贫奔康攀越新高,全域攻坚全面覆盖。65个贫困村全面退出“摘帽”,“一低五有”各项脱贫核心指标不断刷新,贫困村退出总数达到120个,3.8余万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减贫总数14.822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6.118万,贫困发生率降至5.6%。
    ——脱贫数据盘点:11658户38629人贫困家庭人均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等达标率均为100%,65个脱贫村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6元/人,道路硬化、卫生室、文化室、通信网络等 “五有”指标达标率均为100%。
    ——脱贫成效展现:统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合资金、“四项”基金等29余亿元,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2亿元,完成贫困村道路整治维修、入户路、生产便道650余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88处,5.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易地扶贫搬迁16092人等。脱贫攻坚受到全国政协扶贫政策性调研组、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成效考核组充分肯定,获得省委、市委肯定。
    ——脱贫痕迹记录: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下足“绣花”功夫,持续深化认识、完善措施、再鼓干劲,聚焦贫困村退出“摘帽”、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
五力齐发”绘就脱贫攻坚新画卷
    “磁力”——全县党员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政治担当氛围浓厚。多次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等方式传达学习中央、省委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措施,组织召开脱贫攻坚“推进年”动员大会等,定期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多轮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等,凝聚攻坚力量,明确攻坚路径,压实工作责任,传导工作压力,逐级立军令状,县乡互签责任书,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意识,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向贫困宣战,以攻城拔寨的勇气向脱贫进军,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动力”——系列目标任务赶早提前创先争优形成强大优势。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三大任务”开展脱贫攻坚。截至去年11月底,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实现再战再胜。一是聚焦重点片区强力攻坚。在“四大片区”因地制宜布局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在北部山区大力推进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建成后直接带动51个贫困村3.8万人稳步脱贫,辐射周边9万群众脱贫致富。在中部山区加快建设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吸引并就近就地就业2000余人,重点打造毛坝、庙安两大脱贫攻坚引领区。二是狠补短板情系民生改善。23个县级部门分别制定并完成“专项扶贫计划”“七大脱贫攻坚行动”等民生保障措施,全面落实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小额信贷、医疗救助等扶贫政策措施,保障脱贫工作开展。三是聚力“七个一批”提高脱贫成效。围绕“牛、药、果、茶、菌”五大产业链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新发展水果、茶、食用菌等5万亩,出栏肉牛10万头、生猪88万头、肉羊29万只,生产就业扶持2.1万余人、医疗救助1.1万余人、教育资助0.8万余人、低保兜底1.2万余人、灾后重建帮扶92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灾区群众增收致富。
    “张力”——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综合施策精准脱贫底气足。一是聚焦产业培育。在“四大”片区、65个脱贫村培植特色农业产业基地6.5万亩,发展优质果、茶、菌产业基地3.5万亩、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2.5万亩,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通过“三金”模式实现增收,新培育贫困村农合社18个、家庭农场12个,带动1.8万余群众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聚焦基础建设。实现65个退出贫困村硬化路全覆盖,整治维修山平塘40口,新建渠道20公里,安装管道34公里等。三是聚焦基本保障。17152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纳入低保救助,新(改、扩)建校舍44.9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对贫困患者医疗费用实行全面保障,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四是聚焦就业驱动。组织开展旅游扶贫等专项技能培训76期8000余人,培养“双带”能人256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转移就业5400余人,劳务收入1.6亿元。
    “合力”——统筹协调重拳推进社会扶贫形成强大帮扶力量。突出部门、上下、政企多方力量联动,“5+2”“3+2”帮扶力量分别向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集结聚集,形成力量投向基层、政策倾向基层、资源聚集基层的帮扶工作格局,每一名县领导挂点包村、201个省市县级部门(单位)联系帮扶211个贫困村,精选211名第一书记,489名机关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为每个贫困村派1名农技员、1名法律顾问、1名农信员,帮助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项目389个,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60余个,协调争取各类资金1.03亿元,结对帮扶贫困户2.1万户,引进项目资金50余个6800余万元。
    “引力”——涌现一批创新典型经验发挥先锋示范引领作用。一是主题教育不断延伸。持续深化公民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脱贫攻坚不等不靠,幸福生活自己创造”浓厚社会氛围,鼓励广大贫困群众自觉克服 “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对象用勤劳双手改变贫困面貌、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层层筛选,评选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73个、思想道德建设模范户5.9万户、达标户21万户,涌现出省市“扶贫好人”“优秀第一书记”“优秀驻村干部”、脱贫光荣户等先进典型,创建一批省市“四好村”。二是创新典型不断涌现。推行组团发展、能人带动等系列脱贫新模式,涌现出下八镇 “产业组团包镇脱贫”、石铁乡“抱团脱贫”等一批创新典型,带动辐射近万名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三是创新管理不断完善。广泛推行“基础积分+激励积分”脱贫攻坚模式,坚持奖优罚劣,把积分结果与政治待遇、社会名誉、物质奖励挂钩,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