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山水绘文化 浙江丽水为城市注入“生态DNA”
中新网丽水7月8日电(见习记者 李婷婷)“一座城市不应该只有GDP,还应该有DNA。”城市的DNA,就是文化。如黛群山中纵横交错,八百里瓯江川流不息,浙江的丽水。以青山为底色,秀水为线条,正用细腻笔触勾勒出这块江南深处的秘境。
生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深谙此道的丽水扬长避短,把“原生态”印记植入城市的文化因素,将山水生态和特色文化相融合,犹如给城市注入健康基因一般,为该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副油画开辟出文化产业链
19世纪,法国巴黎城外,枫丹白露森林入口处,巴比松小村。一帮厌倦学院派的画家来此定居,以写实手法表现原始森林、溪流、帆影,形成“巴比松画派”。
21世纪,浙江丽水郊外,依旧是河滩、老屋和悠闲农人。晨雾给山水蒙上轻纱,滤去尘间的喧嚣。20多位画家从各地迁居而来,崇尚自然写实的巴比伦画派,在中国找到了并不很山寨的生活摹本。
此地名叫古堰画乡,它还有个俗名——大港头。校服打扮的美院学生总能在这里找到最好的写生位置,他们扼守着老街口的千年古樟、各个老街巷口以及飘着轻雾、帆影点点的渡头。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这里的山青水美就吸引了不少艺术家来写生拍照。而随着越来越高的游客访问量,2005年,丽水开始建设由通济堰、瓯江风光、巴比松油画等元素整合而成的“古堰画乡”景区,并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
“借‘古堰’扬‘画乡’,让生态和文化相得益彰。”古堰画乡管委会主任何成贵介绍说,此后,丽水成立了油画院、修建古堰画乡美术馆、摄影馆、江滨画廊古街区、通济堰水利文化长廊……一个完整的以原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链,在古堰画乡形成。
截止2013年,包括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在内的300家艺术院校已在古堰画乡建立了写生创作基地,而年接待写生创作的画家和学生也超过了10万人次。漫步画乡,仿佛走进一幅油画。身穿美院校服的学生撑起画板,一笔一划专注创造,令人心驰神往。
而在附近的“画乡一条街”上,40余家江南建筑风格的大小行画企业和原创画廊亦是错落有致,生产的“商品”油画也远销西方国家和韩国等地。
在这里,艺术找到了它的市场,画家的才华也转换成了财富。
据了解,目前,古堰画乡已有30多家农家乐的经营户,直接从业人员也有300多人,年收入达1500万。2013年度,景区游客共有7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983万元。
一张照片定格如梭时光
早期摄影照片、老式摄影器材、摄影技术珍贵史料……走进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好像把时光往回拽了几十年,依稀可见到绚烂历史的浮光掠影。自2007年11月18日开馆至今,这个国内唯一的摄影专题博物馆,成了当地人们驻足观赏摄影作品的好去处。
而一张张光与影交织的照片,也传递出了这个偏居一隅的浙西南山区小城,如今已摇身变成闻名中外的“中国第一个摄影之乡”的信息。
据介绍,在这个只有260万人口的欠发达地区,却拥有着可与上海媲美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数,摄影爱好者队伍更是达到了3.5万人,并先后有3000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内各比赛中获奖。
此外,以摄影为媒介,该地还连续六届举办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和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不断策划推出高规格、高水平的摄影比赛、摄影展、讲座、论坛……依托于浓厚的摄影氛围,一个规模化的摄影产业群也初显端倪,包括图片交易、后期加工制作、摄影器材交易等等。
丽水的这张摄影证,显然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新引擎”。
据悉,目前丽水旅游接待总人数与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均超过30%。丽水摄影文化与旅游产业“碰撞”激发出的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也推动了丽水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丽水摄影文化的风声鹊起,首先得益于她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优势。层层叠叠的云和梯田、古朴清幽的遂昌村落、云雾缭绕的庆元百山祖、郁郁葱葱的松阳万亩茶园……丽水各地俯拾皆是的美,以及随处可遇的浪漫,是无数摄影人镜头里的资源。
像“古堰画乡”和“摄影油画”一样的生态文化,在丽水并不少见。丽水万象文化创意园、庆元廊桥文化园、缙云仙都文化产业……在这座山水与文化交相融合的绿色之城,山水资源是“形”,特色生态文化是“神”,附“形”于“神”,让丽水的生态文化产业更加相得益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