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四川嘉绒藏区“垒石为室”的克莎民居 

10.01.2014  18:41
内容摘要: 寒冬午后,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茶堡河北岸宽阔的河谷地带中,成群的牦牛蜷缩在枯黄的草地上享受着微醺的阳光,需五人方能合抱的参天白杨枝桠交错。嘉绒藏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垒石为室”的克莎民居零星散落于此。

  中新网马尔康1月10日电:题:探访嘉绒藏区“垒石为室”的克莎民居

  作者 安源 贺劭清

  寒冬午后,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茶堡河北岸宽阔的河谷地带中,成群的牦牛蜷缩在枯黄的草地上享受着微醺的阳光,需五人方能合抱的参天白杨枝桠交错。嘉绒藏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垒石为室”的克莎民居零星散落于此。

  建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克莎民居位于马尔康县沙尔宗乡从恩村,最具典型的嘉绒藏族村寨,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石木建筑风格,属于“石室文化”的“邛笼体系”建筑类型。

  远远望去,七层平顶的克莎民居修建在并不平整的缓坡上,寓意着大吉大利的风马旗插于房顶四角,窗户狭小,楼层的过道皆悬空于屋外。房屋四周堆砌着居民生活用的干材与玉米秆。一旁是居民们用石块堆砌的吗呢堆,上层的白石象征着雪山的圣洁,是居民们祈福圆愿之所,

  随行的从恩村村支部书记杨忠斯甲告诉记者,修建在有坡度的地形上能及时的排除雨雪积水,形成天然的排水渠道。川西北的冬季天寒、风大,所以克莎民居大多分布在背风的向阳山坡和河谷地带。

  68岁的藏族老人罗特带着记者走进了这栋他世代生活于此的克莎民居。受藏传佛教“神—人—畜”的三界理念罗特将经堂置于顶层,“这是是离天最接近的位置”。罗特一家居住在民居的中间,下层是则是牲畜圈。

  罗特介绍,明清时期,沙尔宗乡曾是马尔康一带农区通往牧区的交通要道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时有土匪出没。因此,他们的住房不仅包含居室功能,又具防守作用。狭小的窗户土匪难以进入,悬空于屋外的过道利于防守。

  踩着用一根独木制成的独木梯,记者来到了罗特的厨房。宽阔藏式厨房顶部挂满了腊肉、香肠,火塘上熬煮着一大锅浅褐色的马茶,年味十足。

  “现在公路可以直达我家,也不同再去溪边挑水,生活越来越方便。我就希望自己如同这山、这水一样,永远不离开这里。”罗特笑着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