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30年:直挂云帆济沧海

29.11.2013  13:57

  
  2013年,对于经管学院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农经学科走过了70年历程,而经管学院(农经系处级建制)则成立30周年。

  从一个系发展为全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从一个弱小的学科发展为一个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学科,经管学院快速发展历程让人啧啧称奇。

  尤其是近十年来,经管学院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精彩不断:培养的学子不时传出佳音,科研工作屡获大奖,学科权威日益显现,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倚重的参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望从农经学科发展到今天的经管学院70年历程,经管学院院长陈文宽不禁感叹。

  纵观经管学院学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发轫期可追溯到1943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成立的农经系。1956年学校搬迁雅安独立建院后,在农学系保留农经教研组。直至1983年成立农业经济管理系,彼时只有9个老师,3个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会统专业专科、企业管理专科。此后二十年是其发展壮大期,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经济贸易学院,2003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2003年至今的十年被誉为“动车时代”,实可谓飞速发展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学院日益壮大,专业炙手可热。截止目前,经管学院有本科生3600多人,研究生400多人,各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600多人,人数之多,稳登川农第一大院宝座。而在去年全校通报5大最热门专业中,前四位都被经管学院包揽。

  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影响力节节攀升。从1983年的3个专业起步,学院逐渐构建起优势学科体系,现在全院已拥有一级博士授权学科1个、二级博士授权学科2个,一级硕士授权学科1个、二级硕士授权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科2个,本科专业8个。2012年获批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更是彰显了学院学科发展的实力。

  科研突飞猛进,参谋作用愈加彰显。近十年来,学院加大科研力度,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级、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50多项,获得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省科技进步奖和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特别是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后,更是充分发挥了参谋作用。先后为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加快我省农业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推广的调研报告》、《四川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等8部专题研究报告。10多项研究成果通过省社科联的《重要成果专报》上报省委省政府作为决策参考。

   借得东风好扬帆

  与经管学院迅猛发展相适应的是国家经济的持续升温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逐渐明晰。上个世纪末,经济管理类专业成为各类院校扩大规模和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增长点,我校也不例外,把经管学院定位为拉动学校发展的重要推手,对学院的发展给予了重视和支持。

  借得东风好扬帆,在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基础上,经管学院开始不断思考如何打造农林院校经管专业的特色。“可以说,我们在国内农林院校经管类中率先提出‘农林特色,经管相融’的整体办学思路,构建了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陈文宽介绍。无论是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学分比重,注重职业导向性的新课程开发,还是启发探究、互动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不断引入,目标就是要让人才培养质量更优。

  而一连串的成绩也显示了经管学子不俗的创新能力:财管专业2009级学生汪洋以全球最高分通过2012年度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全科考试,实现该考试自1998年引入中国15年来的全球最高分零突破,让很多财经院校的老师也赞叹不已。农经管理系2010级学生钟明洁利用所学在大学期间自主创业,并在雅安地震中捐出创业所得20万,购买救灾物资及时送到灾区。其创业理念和在地震中的担当精神,被《香港文汇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财管08级程哲学思结合,其撰写的论文《“期货市场+农业上市公司”模式——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途径》被《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在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多项赛事中,经管学子也不时崭露头角。

  学院卓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引起了全国相关院校的兴趣,在2008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系)院长(主任)南京联谊会上,56所院校60位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充分肯定。甘肃农业大学、西昌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相关院校纷纷前来取经学习。川农经管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经管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曾经一度是最困扰学院发展的短板。

  “从1983年成立农业经济系到上个世纪末,学院师资流失了28个,这个数目几乎是当时整个学院的师资力量。”陈文宽说,“当时最怕派老师出去开会。一开会就联系到其他单位,然后就跑了。”

  但是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在学科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是第一位的。”为此,经管学院采用“三个坚持、三个资助”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川农大精神”稳定师资、从校外引(聘)进教师、把年轻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学位、出版专著(教材)或高水平论文。

  在经管学院,从来不缺乏创新的激情。“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发财”的理念在学院中屡被提及。相比于学院一些专业的学生出去能拿年薪30万的情况,为稳定师资,必须力所能及的提高老师的待遇,成为经管学院领导层的共识。从2009年学校开始划拨中层单位基金后,经管学院全院年终奖几度位列全校第一。

  当然,让老师充分感受到学院的发展势头,吸引优势师资加盟学院也是一大重要措施。依托学校推出的“双支计划”等利好政策,学院在国内外广纳英才,尤其是学院调整到成都校区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峰。“以前招个博士都很困难,现在有些专业的师资能达到8选1的比例。而且全是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学缘结构优良”陈文宽说。中国农科院博士张社梅去年加盟我校,“我觉得我们学校的科研评价体制很科学,科研环境利于科研人员结合自身兴趣、结合国家社会需要作出成绩。另一方面,我以前就了解经管学院的蒋远胜、李冬梅等专家,对他们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非常认可,愿意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这就是她选择我校的理由。

  强有力的措施如同稳定剂,让一大批年轻的师资力量定下来,安心在学院发展。2003年正式更名为经管学院的时候,学院只有3名教授,发展到今天已有26名教授。经过十年的积累,年轻的经管老师用实践证明了自己能够挑起大梁,成为学院未来发展的源动力。王芳教授入选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即是最佳例证,她也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该计划上的零的突破。

   蓄势待发迎新机

  70年栉风沐雨,奋发图强;30年励精图治,砥砺前行,让经管学院成功实现了一个“非主流”学科的“完美逆袭”。

  当然,这远不是终点。面临着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过渡,面临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盘点好几十年岁月中积累的经验,发挥好几十年岁月中营建的特色,收藏好几十年岁月中难忘的记忆,经管学院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如何在新的起跑线上赢得先机,考验着每一个经管人。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无论是金融财税体制改革,还是土地制度改革,无论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都为经管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经管学院下一步将分专题、专业进行研究,确定各自的重点研究领域,组建好研究团队,为全省未来农业发展做好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好参谋作用。

  同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永恒的追求。陈文宽表示,学院将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度过岁月的长河,历经时光的洗礼,2013年,经管学院蓄势待发,期待在未来创下更多的精彩,成为学校发展强有力的引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