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 四川新作为
3月的四川,万木葱茏、百花盛放。
王述伍的那几亩猕猴桃地,就“开”在鲜花里。作为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三皇村的“产业工人”,他的任务是给猕猴桃产业园修剪果枝。从农民到工人,王述伍的身份改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四川农村改革的如火如荼。
2014年,充分释放改革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保持转型发展定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四川走过了又一个稳中有进之年。
这是迎难而上、专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的四川;
这是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破浪前行的四川;
这是凝聚法治力量、建设法治四川,让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地生根的四川;
这是致力于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政治生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四川。
新常态,新作为。四川遵循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的昂扬姿态迈入新征程。
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四川行动
地区生产总值2.85万亿元,同比增长8.5%——这是2014年四川交出的经济答卷。
这一年,四川城镇新增就业96.2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总人数的近1/13;实际利用外资106.5亿美元,占全国的近1/11;新建改造农村公路里程接近全国的近1/10;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数超过全国1/10;新开工保障安居工程套数接近全国1/14……
“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而是一个新的时期”——对于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四川的决策者们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经济“换挡”不是“失速”的借口,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鲜明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发展。四川不仅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还要引领新常态。
去年4月,四川在全国率先推出稳增长16条措施,围绕民生拉动、产业升级和投资促进,快速打出组合拳。政府之手精准发力,相继在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支持外贸及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为近年少有。
主动的作为,打开了发展新空间。去年进入二季度后,四川经济运行走出一季度的“倒春寒”;上半年,增速回升至8.5%——这一数字保持到年终。
化解即期困难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寻找新的空间和动力的良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作出了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川怎么干?
立足省情实际和发展阶段,四川作出“六个基本判断”:第一,四川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第二,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走转型发展之路;第三,改革是解决制约四川发展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辟发展新空间;第四,四川面临的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第五,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更重,必须把民生改善和扶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第六,四川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班子队伍建设任务繁重。
基于此,四川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付诸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的具体行动——以多点多极支撑为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路径,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四川奋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破“一城独大”统筹发展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四川新局
四川的经济总量,1/3集中在省会成都。破解“一城独大”,2012年岁末,四川提出了“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何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
“多点”就是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有10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市州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多极”,就是要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实施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区域规划,培育“四大城市群”、发展“五大经济区”,形成支撑四川发展新的增长极。
这一战略被具象化:在提升首位城市成都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实现这一目标,产业是重点,改革是动力。
提升首位城市,四川大力推进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在夯实底部基础方面,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探索扩权强镇改革,激活县域经济。同时,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合作机制,破解一些市州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难题。
走过2014年,四川首位城市成都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引领作用明显。而在省内的“千亿俱乐部”中,除了处于第一方阵的绵阳、德阳,还包括宜宾、南充、达州、凉山、泸州、乐山、资阳、内江和自贡,全省过半市州GDP超过千亿元。泸州、雅安、广安、眉山、资阳等5个市去年经济增速达两位数,梯次竞相跨越形势喜人。
在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梁琦看来,四川多点多极支撑格局已初步形成。
弥补“短板”协调发展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四川探索
“烂房换楼房,没想到啊!”去年冬天以来,几乎每周,余天寿都要赶公交车到棚改安置房工地溜达一圈。这位广元市利州区原溶剂厂职工感慨,安置房还在老地方,但环境、质量,和过去低矮瓦房相比,有天壤之别。
类似的故事,一年来在四川104万个家庭中上演。去年,四川省启动“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开工建设城乡住房104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51.86万套,是2013年的2.3倍。
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既能催生巨大内需,又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城镇化连接着投资与消费,关系着发展与民生。四川明确提出,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结合四川实际,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省长魏宏形象地比喻说,要让进城人口全部穿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五件衣服”。近两年来,四川编制完成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启动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出台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联动推进住房、教育、医保、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了公租房向农民工定向供应,抓住了国家支持棚户区改造机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统筹城乡的基础。2014年初,四川发布《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拉开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为期5年的调整大幕。同时,先后锁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路径越来越明晰。
改革是动力。一场发轫于省会成都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向全省扩散。多项在全国具有示范价值的农村改革,也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又不断充实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
激活潜能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的四川智慧
拥有266个科研院所、8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四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技大省。
如何把科技资源优势高效转换为发展优势?201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列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并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
适应经济新常态,四川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川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创业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培训补助、招聘奖励等方面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去年,四川实施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军民融合发展等3个专项改革、40项改革任务,其中14项已全面完成。在3所高校、3家科研院所和一个县,开展了激励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成果处置权与收益权改革试点。
政策有力引导,创新成果充分涌流——
2014年6月,宝马集团百年来首次授权体系外企业生产的最新型、最先进发动机,正式从绵阳新晨动力的车间下线;同月,新筑路桥与在有轨电车业界排名前三的西门子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设立联合技术中心……这一年,四川实施产业链重大科技攻关182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
人这一创新关键要素,其活力也被极大释放——
四川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1000名高端人才、100个创新创业团队,截至去年底,已引进441名高端人才和33个顶尖团队。2014年,全川有614名科技人员创办或领办企业315家、合作组织906个;1085名科技特派员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化。
2015年新春,在成都,一项帮助有梦想的“蓉漂”圆梦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在中国科技城绵阳,回乡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推介会,向全球“老乡”发出“回家创业”的邀请。
一个引领创新的“开放前沿”、一个支撑创业的“人才特区”,正在中国西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