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14.05.2015  12:0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政府债务危机加深、社会失业大量出现,世界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中国也出现了以产能过剩、经济放缓、结构调整为标志的经济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地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不仅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也构成我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产能过剩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崛起的文化产业成为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有效手段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尤其是“后福特制”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出现,以其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极具灵活弹性的生产模式,形成了与消费型社会的相契,实现了以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形态向以服务与创新为主的新形式的转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全球性兴起。而文化产业成为文化生产主导形态的根本原因,源于现代社会生产的某种本源性、结构性矛盾,这就是产能的相对过剩。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战后,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促进,使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长达20多年经济增长的黄金期,一直困扰人类的物品匮乏问题得以解决。但同时,大规模生产也面临着因需求相对不足而导致的过剩危机。如何拓展全球市场并不断“制造”更多消费需求,在产能相对过剩和激烈市场竞争中维持、拓展竞争力,提供更具文化创意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端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成为发达经济体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也是促进后发国家转型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推手。对于我国而言,其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结构、融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不仅能迅速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而且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新兴产业门类和文化业态的涌现。

  第二,有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产业天然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其产品的创新原动力影响到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营造和能力提升;它以内容创新为实质,并以传播方式和媒介创新为载体,推动关联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发展文化产业已越来越显示出对于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意义,它成为世界文化资源和文化主导权争夺的主战场,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地位和命运。同时,其快速增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为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二、经济新常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受制于体量、人口、资源、环境、世界经济周期等多重因素影响,产能过剩、经济放缓、结构调整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的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也指出其中的机遇:经济增速虽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在我们看来,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第一,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消化过剩产能的战略目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和出口国,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要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将是极其重要的发展路向。同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产能输出,创意产业的发达与配套必不可少。

  第二,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全新发展平台。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不仅是经济发展体,更是文化共同体。文化产业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新活力,最终成就城市发展的一流质量。

  第三,文化产业能进一步刺激社会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于刺激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高速增长的电影消费在金融危机后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亮点,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完成近百亿元的票房收入,预计全年票房将突破400亿元。

  第四,新常态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产业领域将成为其中的热土。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随着更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各类知识性专业人士加入到文化产业的创意、创业和创新中来,文化产业发展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前景。

   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当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性,经济繁荣带动了文化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危机也蕴含着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二是科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文化+科技”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三是品牌和集群化是核心竞争力,以品牌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构建,是文化产业规模化和快速发展的规律。四是文化贸易和保护成为国家新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力,国际化的生产方式加剧了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争夺。

  就我国而言,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而在新常态下,要有效发挥文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十八大提出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为指引,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国家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实现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有机统一、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路径选择上,则可从如下七个方面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引领作用: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引导资源向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创意研发的比重和水平,实现从主要依靠生产到依靠创意创新的投入;强化创意设计,加大新技术应用和工艺改造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企业的优化升级;加大对营销环节的投入力度,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链条发展。

  第二,加快业态融合,促进业态创新。不断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启发效应和对产品形式创新的带动作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造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加快“文化+信息”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建筑业、休闲旅游业等的交融,培育更多文化新兴业态。

  第三,完善创新模式,推动综合创新。在产业外延不断拓展和全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上,以科技进步和技术研发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附加值,加强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服务平台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创新模式向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延展。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加大政策扶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支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不断提高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大力扶持中小微型文化企业,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引导传统文化产业与其他高科技产业、新兴媒体及创意设计产业有机结合。

  第五,升级市场体系,优化服务平台。完善文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更多国家级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力度,为原创产品研发、创新技术应用提供便捷、有效、低成本的服务;建立司法保护、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三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第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依托“文博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开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创新试点,为文化企业提供更好的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和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展示及交易机会;不断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

  第七,实现人才聚集升级,推动创意阶层崛起。建立文化创意人才资质认证体系,形成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人才流动、使用和管理制度,加强高端创意、文化金融、市场运营管理等创新型、外向型、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和发展环境,形成人才聚集高地,推动创意阶层崛起,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