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经济大省卡位战 四川VS辽宁 谁是"老七"

25.07.2015  12:02

2014年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14个经济大省上半年“成绩单”全部出炉。去年经济总量排名第8的四川是否如外界普遍预计的一样,超过辽宁,升至第7?

施欢夏 《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胡彦殊

7月24日上午,辽宁省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至此,2014年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的14个经济大省(以下简称经济大省)上半年的“成绩单”全部出炉。

尽管有些姗姗来迟,各路专家学者和媒体还是对辽宁的数据抱有极大热情,认为它们是对上半年全国经济形势若干分析判断的重要风向指标。但与其它经济大省相比, 辽宁省统计局只发布了上半年GDP增速——2.6%,未发布绝对值。 此前外界期待的一个悬念因此未能完全解开。

西部唯一跻身2万亿元俱乐部的四川,上半年经济增长8%,高出辽宁增速5.4个百分点。去年,经济总量排位第7的辽宁只领先排名第8的四川约90亿元。不少专家据此推断,今年上半年四川经济总量已经超过辽宁,位次从第8上升为第7。

2010年,四川超过上海,从第9上升为第8。如果今年再超过辽宁,则意味着四川只用了5年时间,就将排名再次提升一位。

由于关键数字的缺席,这个悬念只解开了一半。不过分析人士也认为,即使辽宁公布GDP绝对值, 四川全年能否赶超辽宁也还存在至少两大变数 ↓↓

★ 半年经济数据受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两省全年经济情况还存在较大变数。

★ 更大变数还不在辽宁和四川自身。14个经济大省中,排名第6到第10的河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彼此拉开的距离都不远。而且,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最靠前的河北与最靠后的湖南相差不超过1000亿。

卡位”战在上半年提前打响,谁将是2015年中国经济梯队的“老七”?

排名第6到第10的河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这一梯队,“队员”数量最多,背景最广泛,来自东中西三个区域,近年表现也最为活跃▼▼

谁是“老七”?可能是2015年中国经济格局变化最引人关注的悬念之一。

我们先对14个经济大省上半年“成绩单”进行整体扫描。

湖北上半年增长最快,增速8.7%;辽宁增长最慢,增速2.6%。

经济新常态下,不少地方在年初主动下调了年度经济增速目标。尽管如此,对标上半年“成绩单”,还是喜忧参半。

与年初预期目标相比,14个经济大省中,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四川等5个省上半年经济增速高于预期目标。 北京、湖南与预期目标持平。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省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上海年初未确定准确的预期目标。

当然,如果与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经济大省的目标完成度明显更好。2014年上半年,14个经济大省经济增速均未达到预期目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各地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规律,把握更加准确。

以四川作为参照。排名在四川前面的7个大省中,江苏、浙江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仍旧高于四川,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加大。广东、山东、河南、河北、辽宁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都低于四川,差距逐步缩小。但也要看到,经济总量排名在四川之后的6个大省中,湖北、湖南、福建、安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均高于四川,与四川的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北京和上海经济增速低于四川。

老七”处在14个经济大省中颇为“活跃”的一个梯队。

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的省两个——广东、江苏;超过5万亿元到6万亿元的省一个——山东;4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省一个——浙江;3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省一个——河南。河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五省经济总量都在2.5万亿元到到3万亿元之间。福建、上海、北京、安徽四省经济总量都在2万亿元到2.5万亿元之间。

排名第6到第10的河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这一梯队,“队员”数量最多,背景最广泛,来自东中西三个区域,近年表现也最为活跃。分析人士认为,“老七”的争抢,表面上是经济总量的比拼,但背后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的比拼。东中西不同区域,基于不同的资源条件,走出的不同转型升级路径,“短跑”成果到底如何?“长跑”耐力储备如何?都一定程度上在“卡位”战中有直接体现,是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绝佳“窗口”。

有专家据相关数据推断,今年上半年四川经济总量已反超辽宁至少百亿元。乐观派认为,四川今年可能跻身前六。谨慎派提醒,要留意来势汹汹的追兵 ▼▼

到底谁将成为“老七”?江湖上有这么几种说法。

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四川。去年四川经济总量排名紧随辽宁之后,相差约90亿元。有专家据相关数据推断,今年上半年四川已反超辽宁至少百亿元。

还有两种说法——

乐观派认为,四川今年可能跻身前六 。今年上半年,四川经济总量不仅预计超过去年排位第7的辽宁,而且离去年排位第6的河北,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去年全年河北的经济总量为29421.2亿元,高出四川884.5亿元。今年上半年,这个差距已缩小为498亿元。

从增速来看,河北上半年低于四川1.4个百分点。去年一季度,河北在31省份经济增速排名中倒数第二,仅为4.2%。但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去年下半年以来,河北经济增速出现稳定态势。河北省统计局称,河北服务业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4个季度保持在50%以上,调结构初现成效。外界普遍认为,河北经济正在触底反弹。

谨慎派提醒,要留意来势汹汹的追兵。 去年经济总量紧随四川之后的湖北和湖南,与四川的差距分别是1169.66亿元和1488.2亿元,但今年上半年这个差距已经从千亿级迅速缩小为百亿级,四川只超湖北195.32亿元,超湖南499.7亿元。

湖北和湖南去年双双实现较高增长,分别增长9.7%和9.5%,增速排名经济大省中的第2位和第3位。今年上半年两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8.7%和8.5%,增速在经济大省中的排名分别是第1位和并列第4位。四川今年上半年8%的经济增速在经济大省中的排名为第7。

河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到底谁将成为“老七”?还是得等明年初才见分晓。

与排名第6到第10的梯队相比,另外几个梯队的位次相对稳定。不过江湖上还是有关于“老大”的传闻。

去年排名第1和第2的广东、江苏,经济总量相差2703.92亿元,但今年上半年,这个差距迅速从千亿级缩小至百亿级,仅为599.7亿元。去年江苏经济增长8.7%,增速在经济大省中排名并列第6,今年上半年增长8.5%,排名并列第4。与之相比,去年广东经济增长7.8%,增速在经济大省中排名第9,今年上半年增长7.7%,排名第10。今年江苏全年预期增长目标是8%左右,而广东预期增长目标为7.5%左右。

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接续,正在成为东中西部省份共同面对的问题。将直接且持续地影响各地在经济大省中的位次,更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经济格局 ▼▼

不难发现,经济增速以往呈现的“西高东低”的趋势正在持续被打破。各省位次的变化实际上折射的是整个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

14个经济大省中,东部省份占据9席;中部省份占据4席;西部省份只有1席。

中部4个大省表现尤为抢眼,今年上半年普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4个省上半年经济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3个省增速超过四川。去年,这4个省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和四川。快速增长背后是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据当地媒体报道——

河南 服务业增速加快,上半年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7.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67.6%,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增长78.8%。此外, 河南进出口表现突出,上半年增长26.7%,在经济大省中排名第一。

安徽 是去年新晋2万元亿元俱乐部成员,大有赶超态势, 去年全年经济增长9.2%, 增速在经济大省中排名第4,今年上 半年增长8.6%,排名跃居并列第2 。上半年,安徽服务业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3.8%提高到35.4%。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由去年同期的34.5%、34%提高到36.4%和35.5%。

东部省份 情况相对较复杂。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半年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经济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辽宁和河北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体量远超四川的江苏和浙江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超过四川。

据当地媒体报道, 浙江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4.9%,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9%。浙江省统计局在对外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时表示,近年来浙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以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经济为代表的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这些新经济引导的新兴上升力量的快速增长,弥补了以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主导的下行压力。

14个经济大省中只有唯一一个西部省份——四川。四川省统计局分析上半年四川经济呈现出这样几个明显特点: 传统产业恢复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突出 ,上半年,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传统优势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4%。 服务业发展提速 ,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对拉动经济回升起到重要作用。 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7.1%,信息安全产业产值增长30%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近3倍。

分析人士认为,从各地的实践不难发现,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接续,正在成为东中西部省份共同面对的问题。能否更快、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且持续地影响各地在经济大省中的位次,更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经济格局。反过来讲, 不唯GDP增速,也不应羞于谈GDP增速。G DP增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产业接续顺畅程度、完成程度的直接反映。

四川省长魏宏 此前有一段公开讲话,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系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他说, 我们不必纠结短期的增速变化,而应深刻分析速度背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接续问题,应细腻地研究市场主体素质和竞争力提升问题,应重视解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思维和方式问题。既要现实地保持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又更深层地转方式、调结构、蓄后劲,力求经济行稳致远,跑好长期经济发展的'马拉松'。"

制图: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