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发布 推动四川经济均衡发展

19.02.2014  15:42
内容摘要: 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重塑四川经济地理》新书发布会在四川省社科院举行,据该书主编、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林凌介绍,此书摆脱了计划经济理论思想的束缚,对推动四川经济高速、均衡发展,对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中新四川网成都2月19日电 (付敬懿)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重塑四川经济地理》新书发布会在四川省社科院举行,据该书主编、四川省社科院教授林凌介绍,此书摆脱了计划经济理论思想的束缚,对推动四川经济高速、均衡发展,对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据了解,此次书籍编写工作集合了四川省近百位专家学者,历时两年多时间编撰完成,共7篇49章,300万字,全书反应了四川省2100年来的经济地理的变迁。
  林凌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该书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经济增长极等新的理论成果,借鉴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提出的密度、距离、分割三个新的经济地理分析框架,在指导思想上摆脱了计划经济伦理的束缚,能对今后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林凌还称,研究表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经济密度的提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聚集效应的增强,城市间、区域间距离的缩短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流动,国内分割和封闭体制的打破、专业化协作的出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经济贸易融入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四川由战略后方转变为内陆开放高地。”林凌表示,1985年出版的《四川经济地理》对于四川省推进改革开放、培养经济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高速发展使经济地理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迁,急需新的书籍来推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很多都是是沿江、沿河发展的,是有选择性。”林凌说,早期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重点都放在贫困地区,这样很难提高生产力,从而带动区域的发展。更应该选择生产要素集聚的发达地区,通过国家对产生的财富进行合理支配,从而达到地区的平横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