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科学发展

12.02.2014  08:46

■四川在线记者杨琴胡佳丽摄影赵霞实习生杨雨奇

  越是市场来配置资源,投资的效率就越高,所以,对四川来讲,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王小刚

  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公报中,作为重点之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占公报内容约五分之一。昨日,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围绕本次公报中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接受了天府早报记者的采访。王小刚表示,在符合四川实际的改革开放之路上,经济体制改革将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四川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面临挑战 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公报摘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使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益更有质量。

  王小刚指出,对于处于西部的四川来讲,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比起沿海来讲相对滞后,所以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自然也相对滞后,这是西部地区共同的特点。

  从四川的实际来看,王小刚认为,在3年灾后重建时期,四川的政府投资较多,在今后,除政府投资外,还要不断通过改革启动或扩大民间投资,“这也是四川改革非常重要的因素。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王小刚认为,由于灾后重建,四川在发挥政府作用来配置资源方面很有经验,但反过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四川来说,就面临着挑战。“过去,是靠政府性投资为主,现在要转换为靠市场、靠民间投资,还要保持较快的增长,这是给我们的挑战和压力,政府就面临着更突出的任务。

  对于如今四川面临的挑战,王小刚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政府怎样用好市场机制,用“有形的手”引导“无形的手”?最后,他表示,对四川来讲,同时还面临着提高投资效率的问题,“越是市场来配置资源,投资的效率就越高,所以,对四川来讲,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完善机制 既能“首位做大”又能“夯实底部

  公报摘录: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必然选择。要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构建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在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王小刚表示,目前,中小城镇的发展在四川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成都一城独大。在这几年,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实施了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他提到,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由3部分组成,“提升首位”,既是增强成都市的创新能力,增强面向国际、国内更高层次的竞争能力,迎接新的产业革命,同时,又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其次,“次级突破”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第三是‘夯实底部’,这个底部,就是指县域经济和小城镇。”他说,在这方面,四川也具有自身的特色。近年来,中小城镇在发展,大量在外打工的人员由于“故乡故土”的观念,在年龄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都会回来,“大多数都选择了回到小城镇,这时,小城镇的发展就非常突出了。”回来到哪里?回大城市?“同样面临生活成本高、故土故乡的问题。”回农村还是小城镇?王小刚认为,如果回农村,对打工人员本人和城镇化都是损失。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回到小城镇,这时,小城镇的发展机遇就非常突出了。

  真正要做好、落实好,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研究。王小刚认为,除了需要加强对小城镇的投入,“怎样把小城镇建设好,提高承载能力,这就非常重要”。除了发展投入外,在王小刚看来,体制机制也非常重要:“通过体制机制来促进首位做大,又促进了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同时促进底部夯实。

  放开门槛 让民间资本为经济发展“助力

  公报摘录: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领域。

  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王小刚认为,四川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投资仍然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四川还有需要加大投资的问题。”如何做,那就需要有投资体制改革、放开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改革,来保证投资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使得投资效率不断提高。这是(改革中的)一大四川特色。”王小刚表示。

  ■观点

  把经济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

  【公报中,经济体制改革排在首位,王小刚表示,此次更加突出用改革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因此,就要更加突出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强调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针对四川的突出问题、短板,以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

  “四川要实现全面小康,还有差距。”对于四川的经济发展,王小刚认为,目前,四川人均GDP不到全国70%,要全面实现小康,跟全国还有差距。“怎样更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怎样更高?这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或指标。

  目前,四川如何寻找新的更强的发展动力,继续保持高于全国的增幅,而且还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王小刚表示,在这样双重任务的前提下,必须要通过更强有力的改革,才能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此外,他提到,四川在改革的重点、难点上,也反映出自己的特色。“四川城镇化水平较低,比全国低9%左右,四川这几年城镇化率进程较高,与东部地区相比,增速较快,每年增加1.5至1.6个百分点左右,这个时候,就反映出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的很多机制体制不适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需要。

  同时,他表示,行政体制如何设置、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都回答了为何要以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重点。王小刚表示,这次公报上,经济体制改革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强调了我们的基本省情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没有改变。

  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王小刚也谈到,在四川目前的发展阶段,还有加大投资的问题,“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改革,来保证投资总量继续较快增长,同时,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使得投资效率不断提高。

  东部很多农民工进城十多年二十年,并不能真正成为市民;西部这些改革措施,会使农民工进城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够很好地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而不是过客。”

  ——王新前

  完善新型城镇化 重在实现“人的城市化

  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新前:要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待遇

  公报摘要:要完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构建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昨日,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前围绕本次公报中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接受了天府早报记者的采访。

  王新前认为,完善新型城镇化相关内容,四川针对性很强。“四川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不像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处于城镇化后期。有了这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对于加快促进四川新型城镇化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他认为,过去,东部城镇化因为实行旧的城镇化体制,未将人的城镇化作为重点。西部在后发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应该避免东部城市老的路子造成的各种弊端。比如说,“东部很多农民工进城十多年二十年,并不能真正成为市民;西部这些改革措施,会使农民工进城后,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够很好地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而不是过客。

  怎样实现人的城市化?在王新前看来,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比如居住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也要和此相适应”;同样的还包括就业、教育、医疗等,“要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待遇,这还需要很多工作来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