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成都老太讲述难忘经历 当兵没几天就参加开国大典

01.10.2014  11:07

    88岁的成都商报读者谷文娟,

    最近在和朋友聊天时提到自己最难忘的事,是参加过开国大典。

    朋友告诉她,这么重要的历史记忆,应该让更多人知晓。

    于是,她向成都商报投稿,

    讲述65年前的今天,她作为“小兵”站上天安门广场的传奇经历。

    多少年了,每一次我到北京,哪怕只是路过,我都要去一趟天安门广场,就站在城楼东侧墙根下,在那个距离金水桥不足5米的地方看看城楼,看看广场。但是,看着啊,总觉得陌生,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我第一次,也是这辈子印象最深刻的天安门记忆中,还没有这些东西呢。

    所以,我站在这里的时候,更喜欢闭上眼睛,那熟悉的景象就一下子在身边涌现,比我眼睛看着的还要清晰。旗帜、口号、人群,共和国诞生第一天从早上到深夜发生在这里的每一个点滴,都铭刻在我心里,涂抹不去,历久弥新。有时候,好心的路人会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老太太,你哪里不舒服吗?”他们看我闭着眼睛,担心我呢。我笑着解释,1949年10月1日,我就站在这里呀,我看着国旗在广场的第一次升起。

    老伴羡慕了一辈子

    你才当兵几天啊

    就参加了开国大典

    1948年年底,我所在的四野十三兵团辅训师就在北平城外的昌平驻扎,为解放北平做最后准备。过了没多久,北平和平解放。解放之初,故宫并没有对外开放,但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和老伴在1949年2月被安排去见见世面,参观故宫。

    这是我第一次进大城市,没想到就是去故宫,从昌平到北京城的路很差,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才到,那时候没有从天安门城门下经过,而是从东华门进午门到故宫。说是参观,其实也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也没有人讲解。那些宝贝,我不懂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参观完了就赶紧回去。

    这一年4月,我们进城搬到了铁狮子胡同处,我也调到兵团驻北京留守处家属学校工作,像我这样有小孩的妇女,当时就没有再随部队南下作战。虽说是住在城里,还是不太习惯,我们那时候,虽说革命胜利了,可生活还是很艰苦,身上没有钱,也没有津贴,每人每天就是一斤口粮,一半是细粮,一半是粗粮。一个月能吃一次素馅饺子,要两个多月才能吃一次肉。后来,司令部发了一部分打天津时缴获的罐头,有点像今天的午餐肉吧,大概一个有1公斤,有小孩的就一家发一桶,我家发了一桶,我给我儿子断断续续吃了一个月。

    我们很少到街上逛,一是因为没有钱,二来觉得自己挺土的,我们这些家属,衣服是五花八门,什么颜色、款式都有,我就一身黑色列宁装,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标都没有。所以最开始听到说司令部给留守处7个参加开国大典的名额时,大家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实在凑不够7套款式和颜色一致的服装。到9月28日,司令部给我们送来7套棉布干部军服和7双黄色胶鞋,才算解决了这个大难题。

    我获得参加开国大典的名额,真的很幸运,按说我是没资格的,但我们兵团的司令员兼任卫戍区的司令员,对我们这些留守人员也有点小小的特殊照顾。我老伴后来说,你才当兵几天啊,就参加了开国大典,我11岁参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都没参加呢。他羡慕了我一辈子。但我当时也打退堂鼓,因为当时已经有6个月的身孕了,只是因为个子高,不明显而已。想一想要在天安门广场待这么久,心里很忐忑。我悄悄跟师长的爱人说这个事情,她赶紧让我打住,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不去肯定要后悔。

    铁狮子胡同离天安门并不远,但因为交通管制,我们需要绕一大截路,因此我们在10月1日凌晨4点半就起床,洗漱和检查着装。5点半,我们带好全天的干粮:每人3个馒头、两个煮鸡蛋、一块咸菜、一壶水,从驻地铁狮子胡同出发了。司令部参谋说,“你们算是代表兵团在前方作战的指战员参加开国大典的,在整个庆典活动中一定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因为我们不是正式代表,不能上观礼台,又不能加入到广场有组织的群众队伍中,我们7人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东侧墙根下、距东侧简易观礼台之间5米宽的一个通道口上。恰恰是这个位置,让我们7个“散兵游勇”距金水桥不足5米,前方无任何遮挡,是个便于观看阅兵和游行的绝佳位置。

    我们不是最早到天安门广场的人,甚至可以说,我们是比较晚到的那一拨,因为就位的时候,30万观礼的群众已经都到广场上了。清晨的天安门广场,热闹非凡,彩旗飞扬、锣鼓震天,四周不时响起歌声、口号声。每个人都很兴奋,距离下午的开国大典还早着呢,可是革命胜利的喜悦让大家激情满怀,这股子劲头,从进广场开始就没有消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