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在四川系列经典案例》之七:奥运水果“合江荔枝”实现利益深度联结

08.12.2017  16:17
  一、基本情况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一句诗词道出了合江荔枝的由来。合江荔枝为珍稀水果,因享有“果中之王”美称而名播遐迩,合江荔枝品种丰富,占全川荔枝产量的90%。2004年,合江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南亚热带作物优质晚熟荔枝基地、无公害水果基地。2008年,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真龙牌”带绿荔枝“中华名果”的称号;合江荔枝作为北京奥运上唯一的荔枝果品,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市级荔枝龙头企业示范果园技术通过了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达到了出口欧盟的标准。近年来,合江县围绕荔枝产业,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创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工制造等,促进荔枝产业深度融合。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多业态打造,构建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
  以荔枝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引领,促进荔枝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实现产业范围扩大和就业增收渠道增加。一是通过精深加工,延伸荔枝产业链条。依托邓氏桂圆、天平公司、宋袁食品厂等精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荔枝进行深加工,提升荔枝产业附加值,实现产销两旺,进一步延伸农民增收产业链。二是发展休闲旅游,带动荔枝产业升值。举办“荷塘荔色”、“荔枝节”、“荔乡情”等文娱活动,打造集新农村聚居点、滨湖景观、生态湿地、荔枝文化为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推动农副产品提升成为旅游商品。三是通过供应相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针对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产销直接对接,将基地连接市场,减少中转环节,节约流通成本,与重庆、成都等大型商场、超市合作,采取订单农业等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二)多要素发力,构建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
  一是人才先行。大力构建“科研机构+专合组织+农户”服务体系,推行“统一育苗供种、标准管护、市场营销”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培育专合组织技术型“土专家”369人。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6年新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示范农民合作组织4家、示范家庭农场3家。二是财政支持。结合合江县脱贫攻坚工作,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建设脱贫奔康荔枝产业园、扶贫车间;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制定出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办法,通过项目补助、信贷贴息等措施,吸引工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三是用地保障。修订完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和简化审批手续,统筹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加工用地需求。鼓励农户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采取“兜底分成”的模式,引进规模业主,发展特色产业。
  (三)多利益联结,构建产业融合的惠民体系
  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农民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二是引入科技力量支持。引导37个专合组织、18个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与四川三河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等开展科研合作,加强荔枝种苗质量监管和服务。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模式。荔枝专合组织按照“大园区、小业主”经营模式,与禾牧生态农业公司合作,采用“农民用新发展的荔枝园入股、专合组织用技术入股、龙头企业用资金入股”的股份合作模式,农民包种植、专合社包养护、企业包加工销售,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主要成效
  (一)发展荔枝30.6万亩,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各1个,省级三江新农村等万亩以上标准化荔枝、真龙柚产业基地5个及5000亩以上产业基地10个。培育专业大户1000户、家庭农场100个、农民合作社10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个。带动发展规模化基地10.5万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年产值9.76亿元;带动发展产业大户1.5万户,就业人员5万余人。
  (二)荔枝深加工产品丰富,推出荔枝干、荔枝果酒、荔枝罐头、荔枝爽饮品等产品。积极推进“互联网+”,设立省内、外销售点12个,实现“线上+线下”全运营。依托京东、淘宝等,通过顺丰、圆通等提供的合江荔枝网络销售新鲜专递服务,实现24小时全国无盲区送达。在重庆菜园坝、盘溪水果市场等地举办合江荔枝品鉴推介促销活动;与重庆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首次将合江荔枝送上飞机。荔枝产值高达9.67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561元,并有效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三)荔枝观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建成密溪百年荔枝林、尧坝万亩荔枝产业生态观光园、佛宝旅游快速通道荔枝产业示范带、三江荔枝源等农业观光产业园。成功举办“荷塘荔色”、“荔枝节”、“荔乡情”等文娱活动,营造独具魅力和合江特色的荔枝文化,每年吸引重庆、云南、贵州等周边省市游客6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