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

27.11.2014  13:11

 

  非病理化抗争人们似乎一定要去解释成因是“先天的”,才能证明自己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跳出这种思路?对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科学层面,还应包括文化和权利的维度。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这是国际同性恋人运动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后来,许多国家又纷纷把每年的5月17日定为“国际反恐同日”。可是,西方的同性恋非病理化抗争也并非一帆风顺。1970年至1973年之间,美国精神病学会是同性恋运动和精神病专业之间博弈的主战场。双方对《疾病诊断和统计标准》的修订版里,是否应该保留同性恋,继续视之为一种精神变态,还是应该做出修正或者全部删除,一直争论不休。

  转折点来自一名精神病专家的“叛变”。在一次研讨会上现场,“无名医生H”头戴橡皮面具,穿着特大号的燕尾服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材。通过可以扭曲嗓音的特制麦克风,他向台下的500名同行说:“对我造成的最大伤害就是失去诚实。身处一个‘治病救人’的行业,我们同性恋精神病专家却不能保持诚实……”现场听众深感愕然。据这位无名医生说,美国精神病学会内部一直存在着一个秘密的同性恋人士联络网,包括约200名精神病专家,他们戏称自己为“同性恋精神病学会”。

  纽约的另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查尔斯·西尔维斯坦,没有过多表达精神病学迫害同性恋者的愤慨,而是竭力指明继续将同性恋列为疾病所引起的错误性科学后果,以理性争取到许多中间人士的支持。1973年12月5日,美国精神病学会董事会经过反复论证,最终接受了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代之以“性倾向失谐”。

  “与西方有很大不同,虽然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 D -3)把同性恋从病态中删除,但标准的修改和推动,只是同性恋社群的学者和精英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基于学科发展和广泛论证的产物。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同性恋的本土调查数据和研究,这是很奇怪的事。”对于教科书编撰背后的深层次背景,陈杜向南都记者解释道。

  “国际上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结论能够证明性倾向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但在学术领域中,关于‘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休。人们似乎一定要去解释成因是‘先天的’,才能证明自己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跳出这种思路?对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科学层面,还应包括文化和权利的维度。

  就在库克出柜前,10月初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对阿拉斯加州第一起同性婚姻禁令诉讼做出宣判,认为该州禁止同性婚姻违反宪法。在欧美发达国家,社会的进步已逐步让人摆脱以性取向、种族或性别判断个人。

  而国内,民间影响依旧寥寥。教科书现象不过是个缩影。现在,同城社区的志愿者们还在分头寻找和游说那些负责编撰教科书的高校老师们。“我们不是相信我们看见的,而是看见我们相信的。所以,第一步我们希望能和这些老师们谈谈我们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同性恋者真实的状态。

  对中国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行动才刚刚开始。

  摘引网址: http://sc.sina.com.cn/news/z/2014-11-26/detail-icczmvun04270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