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组建“流动学校”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3.01.2014  19:22

 

四川工商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有310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5.5%,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逾1.2万人。面对这支庞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队伍,传统的学校集中培训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今年初,四川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会联合组建“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流动学校”,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免费培训,引导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家爱国报国、创新创业。

“流动学校”的教学宗旨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传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法律、财税、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以送知识到基层、送服务到企业为主要方式,着力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大局意识,强化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服务发展大局,促进“两个健康”。

“流动学校”的培训对象重点是:工商联会员企业、光彩会理事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培训的方式是:以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基础,分赴各市(州)组织实施,采取专家讲授、疑难会诊、实地调研等形式授课、解疑,每次授课时间为1天、培训人数不少于300人,不收取任何费用。贴近企业发展需要,“流动学校”精心设置了培训课程:包括宏观经济趋势与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特色式的企业管理、民营企业家要以法律的思维方式推动企业发展、企业经营者涉税误区及税收新政与产业布局的研究、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五项教学内容。

“流动学校”由省委统战部分管工商联工作的副部长直接领导,下设讲师团、宣讲团和调研组。讲师团邀请5名知名企业家担任授课教师,负责五项教学内容,其中,省政协常委3名、省人大代表1名、省政协委员1名,他们均担任省工商联副主席或常委,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授课内容更具实际操作性。结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组建宣讲团,成员来自非公经济领域各行业代表人士,均担任省工商联副主席、省商会副会长等职务,他们的现身说法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容易使广大中小企业接受和认同。利用“流动学校”深入基层的机会,组建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企业等方式开展大调研活动,就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情况进行调研,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剖析思想问题,畅谈感受体会,了解民营企业家的真实思想和对问题的看法及意见建议。

“流动学校”组建以来,行程逾5600公里,培训范围已覆盖全省21个(州)和183个县(市、区),累计培训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6000余人,解答和协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170余件,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1. 创新了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联系渠道。“流动学校”在创新培训模式的同时,也创新了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谊交友的渠道。一方面,“流动学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地交流,为企业传授最需要、最直接、最管用的知识,真诚地帮助企业解难题,受到企业家们的一致好评,不少参训企业家感叹到:“流动学校”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送来了“真金白银”。另一方面,“流动学校”进一步加深了解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想法,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调研组共发出问卷6000余份,实地考察企业32家,召开新生代企业家座谈会6场,形成了《新生代企业家成长规律及培养路径》等多篇调研报告,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着手推进“筹备四川青年企业家商会”等工作。

2. 帮助企业解决了转型升级难题。“流动学校”每一站授课留出专门时间进行互动答疑,企业负责人现场提问,授课教师细致解答,为企业释疑解惑。在巡回授课期间,有针对性地选择40余家参训企业实地考察,从发展历程、发展环境、管理架构、生产流程、产品结构、销售渠道、党团工建设等方面作全面深入分析,查找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例如,在考察千和味业时,讲师团就企业品牌建设、税务筹划等提出了7条具体建议。讲师团还就企业反映的典型问题进行疑难会诊,帮助企业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途径。例如,针对“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受灾严重的眉山“雅妹子”公司,“流动学校”为其灾后恢复重建做了全方面分析和建议,并无偿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援助。

3. 为破解“小富即安、大富不安”问题作了有益尝试。“流动学校”培训面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50%左右,涉及的面宽,影响力大。通过讲师团传授知识,宣讲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调研组深入听取意见,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清了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发展活力,能够正确对待当前企业发展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纷纷表示,将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升战略谋划、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