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彭山区:组工新模式促“后进村”变“先进村”
村民正在文化服务广场上载歌载舞(张益明摄)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近日,在眉山市彭山区牧马镇的“后进村”官厅村,村落修整焕然一新,村民在文化服务广场上载歌载舞,高兴地谈论着官厅村的变化。
“后进村”出现新变化
就在不久前,彭山区牧马镇官厅村还因发展缓慢、矛盾突出被评为“后进村”,没过多久,在新上任“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官厅村开始“爬坡”求变。
官厅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村里人大多靠外出务工和种植土豆增加经济收入。去年9月,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官厅村获得了彭山区无公害秋土豆种植基地的项目,村两委主动流转50亩土地,带领村民搞种植。官厅村村主任赵立友表示,“除去租金、人工成本等,第一年就获利5万元。”接着,官厅村村两委又多方筹集资金,收回集体所有的2个鱼塘,用于村集体发展。“如今,每天来鱼塘钓鱼的人络绎不绝,每人每天70元,初步估计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针对村民反映迫切的服务设施差、没有娱乐场所等问题,官厅村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了资金。用1个月的时间新建了村级阵地,还建设了文化服务广场供村民使用。“自从有了文化广场,没事扭扭秧歌,和村里人聊聊天,比在家里窝着强多了。”村民王水华称,现在来广场锻炼的村民越来越多,每晚有一两百人来跳广场舞。
“村干部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在这样的氛围下,村子肯定能和谐稳定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毛光强笑着说:“现在的官厅村班子团结、村民拥护。我们不仅要努力摘掉‘后进村’的帽子,还要争取优秀党组织。”
去年,彭山区围绕“夯基层、强基础”,对全区108个村、社区进行调研摸底,确定了14个后进村(社区)。“后进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更是薄弱,部分村子甚至出现党组织班子战斗力不强、村级阵地不达标、服务群众能力不强、事务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让“后进村”成为先进村,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带头人。彭山区创新组织模式,从政府部门中选拔出14名优秀干部到后进村任“第一书记”,14名乡镇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建指导员。同时,对14名后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了2次集中培训,区委书记到会授课,教理念、教方法、提要求、加油鼓劲,不断增强后进党组织转化的信心和动力。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整顿转化取得实效,彭山区委、区政府还坚持提内力、增外力,实行“县级领导挂、单位部门帮、非公企业联、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包、机关干部蹲”的五级联动帮扶模式。
彭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乡镇党委书记是整顿后进村(社区)的第一责任人,副书记或组织员作为党建指导员蹲点后进村(社区),责任到人,进度到天,对整顿措施不力的,区委通报乡镇党委,约谈乡镇党委书记,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此外,除了第一书记,每个村我们都落实了1名县级领导挂点帮扶,明确要求后进村(社区)转化不达标的,联系领导和第一书记不脱钩、联系部门不离村,直至“后进村”转化提高。”
据了解,2014年,彭山区将村级办公经费和公共服务经费提高到每村每年6万元、社区每年13万;出台《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一条措施》,设立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专项经费,帮助扶持壮大;累计投入1200万元,对41个阵地进行升级达标建设。
“后进之变”建立长效机制
彭山后进村(社区)多为传统农业村,普遍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要彻底改变后进面貌,不仅要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问题,更需要让群众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
上世纪末,彭溪镇兴崇村曾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风光一时。后来因种种原因,产业发展势头减缓,村上缺乏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村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曾经的示范村后来戴上了“后进村”的帽子。
为破解该村发展困局,甩掉“后进帽”,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沈建康带领两委班子紧抓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契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全村流转土地3000余亩,主要发展以红心柚、葡萄、莲藕等为支柱产业的现代观光农业。官厅村和兴崇村的转变只是该区蜕变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去年,彭山区通过一村一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级联动重拳整顿后进党组织、高标准实施阵地升级达标建设等措施,14个后进村全部完成转化。彭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要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更可贵的是后进村的转化建立起了一套促进村子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讯员张益明 黄海波 程宇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