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巧打“组合拳” 产业扶贫圆贫困老乡“致富梦”

07.03.2017  21:03

 

  持续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任务。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2016年,我市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全域规划

  统筹引领产业扶贫

  2016年,我市科学编制了市、县(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市、县(区)、乡(镇)、贫困村产业扶贫年度计划,注重贫困村产业扶贫年度计划与新村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加工物流、乡村旅游等内容有效衔接,突出园区、新村、产业“多规合一”,推进相关产业的兼容和配套。

  我市将产业扶贫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全长174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扶贫交通大环线建设,串联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9个县级农业产业园区,配套推进沿线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现代养殖、优质柑桔三大主导产业和绿色蔬菜、食用菌、高效林、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

  培育主体

  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

  2016年,我市引导农民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领贫困户“抱团”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在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381个,入社的贫困户3650户,涉及贫困人口1.1万余人。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自身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其增收脱贫,已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5300多家,为1.8万余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通过打工创收实现脱贫。

  各地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帮助贫困户通过“保底分红”脱贫致富,全市成立土地合作社360家,规模经营土地16.5万亩,其中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贫困户1760户,涉及贫困人口5100人。

  我市在贫困村探索“农事超市村级组织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鼓励村集体和贫困农户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资源资产入股,参与“农事服务超市”经营盈利分配,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发展产业较难等问题,实现贫困农户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16年,全市11家“农事服务超市”生产作业面积40万亩,实现纯收入336万元,免费为2360户贫困户实施农机作业3.9万余亩。

  创新机制

  助推产业扶贫扩面增效

  2016年,我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由市级财政出资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9939万元,每个贫困村设立基金规模为30万元,主要支持贫困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产业业态。同时,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货币政策资源,推广“支农再贷款扶贫小额贷款”方式,以央行低成本资金发放金融扶贫支农再贷款6.6亿元;探索建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运用市场化办法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15亿元。

  农业部门积极推广温氏、齐全、玉冠等利益兜底的合作养殖模式,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农事服务超市六代四定一补”“土地代耕制”“畜禽寄养”“电商专合组织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向贫困村精准落地,带动贫困村新建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等传统优势产业基地22万亩,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213个,年出栏畜禽1328万头(只),贫困户人均产业增收2984元。

  科技服务

  让每个村有一名农技人员

  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农业科技人员,建立量化考核和有效激励保障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农业科技人员到位履职情况进行督查;为解决农技人员数量不够、专业指导不对口问题,整合相关农业科技力量组建市级农业产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聘请农业首席专家和市内外涉农专家组建专家咨询服务团队6个,开展农技巡回指导和重点服务。

  此外,我市还建立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6个,明确规定每村至少培养1名农业技术骨干,培育2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1个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发展1个集体经济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户参与和发展。依托“农广校”和“农民夜校”,整合涉农培训资源、资金和项目,统筹组织、精准实施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能或技术明白人。